2018-01-05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8-01-05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时间的朋友演讲笔记整理之四)

: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如何?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乎每个人的选择。

一直以来,中国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模式貌似并不独特。对这一轮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流传最广的当属日本学者提出的“雁阵模型”——即可以迁徙。

这个转移就好像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中国……言外之意是:中国虽然规模大,但干的是低端行业,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就连我们自己,也对此深感纠结……

清华大学的魏杰教授说,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不论是日本的经验,还是西方的“比较优势理论”,都解释不了现在这个啥都做、啥都行的中国。


第一次产业革命造出的火车能用至少30年;
第二次产业革命造出的汽车大概能用10年;
可是,本次革命,造出的手机只能用1年……

比特世界拖着原子世界飞速迭代,这是任何原来的制造业体系都承受不了的速度。

当西方国家整体进入了创新经济时,它只做观念层面创新,必须把生产流程外包,把转型的成本和风险甩给别人。


当年诺基亚引以为豪的生产线,恰恰是拖死它的沉重肉身

这个承包方必须能同时满足效率和弹性——这两个矛盾的要求,放眼世界制造业领域,只有中国可以做到。

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由很多专业化、高密度的小企业形成,既有高度分工带来的效率,又有随时动态重组带来的弹性。

1 毛钱成本的打火机,可以拆成 28 个零件完成制作

有了精细化的能力,可以实现灵活对接.这也缘于中国超大规模的独有禀赋,恰巧在特定时间踩对了节奏。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各地兴起“开发区”“产业园”大潮,形成了很多既有“高度分工效率”又有“高度网络弹性”的企业群落。大量开发区涌现,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时出现了巨大历史机遇——西方国家产业升级,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创新经济。于是,中低端制造业很快大量转移到中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只有中国制造,才能够赋能美国创新,让美国创新落地。

80年代的中国,干的就是“产业间贸易”,成品换成品,十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现在我们干的是“产业内贸易”,苹果要生产iPhone,中国分担其中的部分环节。规模不再只是规模,规模本身就是能力。

可是,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产业会不会转移呢?

特朗普希望苹果的生产线能迁回美国,但库克的回答是——只有在中国,能找到足够的人才,和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如果你理解了这些,你会得到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答案:产业不会转移出去,中国制造业已经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

如果制造业向外转移,除非是这三种情况:

1. 对供应链要求不高、对远距离物流成本非常敏感的制造业工厂(而非整个工业体系),能转走;

2. 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会向东南亚自然扩张(而非转移);

3. 出现无法想象的技术变革、行业大洗牌的时候……(罗胖认为短期内几乎不存在这一可能性。)

这个“终点站脑洞”,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

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终点站。

[无戒365挑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05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