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对冤杀李善长保持沉默

《明史》是这么说李善长的为人处世的:“外宽和而内多忮刻”,意思就是外表很随和,内心很尖刻,胸襟并不宽大,因而他人缘并不很好。所以在他倒霉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杀。而朱元璋杀李善长用的罪名似乎也不怎么确切,只用了一个很勉强的理由杀了他,即说他协同胡惟庸谋反。就这么个罪名不仅使得李善长个人被杀了,而且还被灭了族。细细一想实在是太冤了,可是当时满朝文武居然没人站出来为他“抱不平”或鸣冤屈,可见李善长做人不是一般的失败。

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不怕杀头、不怕坐牢而敢讲真话的人,对于李善长之死是否为冤,最终还是有人出来说话了,不过,这不是发生在李善长案发时,而是在李善长被处决后的第二年。当时大明君臣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清除“胡党”运动,四处搜捕,一片杀伐,血腥和恐怖笼罩着整个帝国的天空。就在这种形势下,有个虞部郎中叫王国用的人,居然大胆地给朱元璋上书,为李善长鸣冤。而朱元璋对于王国用的喊冤,却以装聋做哑对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又是为何呢?

王国用在上书中首先说到李善长的功劳及其所取得的荣耀,接着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李善长之死实在是个冤案。他说:

第一,想当初,李善长与陛下您齐心协力,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经历无数磨难,最终取得了天下,开创了大明帝国,李善长位居开国功臣之首,被封公爵,死后按制度当追封为王。从做臣子的份上来看,李善长已经达到所有臣子的最高点了。除非他想自立为帝,似乎还说得过去,而现在说他竟想辅佐胡惟庸谋反,自己再做功臣,这实在太难让人相信了。

第二,人世间的亲情啊,莫不如此:一个爱自己儿子一定胜过爱他兄弟的儿子,李善长与皇帝您的关系是直接的亲家关系——李善长的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而他与胡惟庸之间的亲家关系是间接的——李善长的侄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由此说来李、胡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隔了一层,远了一点,跟皇帝您才是最亲啊。李善长是个精明之人,总不会糊涂到了连亲疏都分辨不清的地步,除非他脑子进水了。

第三,假如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了,他充其量也不过拥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封为功臣、太师、国公和死后封王,难道还有比现在他更高的位子吗?没有了。放着现成的福不享,这可能吗?何况李善长难道不知道,天下是不能靠侥幸来取得的。现在已经耄耋之年的李善长难道想孤注一掷?那这一定是有着深仇大恨或重大激变,但李善长的儿子娶了陛下您的亲骨肉,他们家庭和睦,没有半点矛盾,他也没什么理由要那样辅助别人造反,这是何苦呐?

第四,如果以天象有变为名,说什么当杀大臣来应星变,这尤其不可取。若是这样,小臣担心,天下之人听说后会这么认为,像李善长拥有这么大功劳的人尚且落得如此下场,其他人更不敢想象了,四方闻之都会纷纷解题。现在李善长已经被处死了,说了也没法使他俘获。小臣唯一的愿望是陛下以此作为未来治国的借鉴。

王国用的上书可以说鞭辟入里,它将李善长冤案的迷雾抽丝剥茧,说的有礼有节,丝丝入扣。但在那杀人如麻的岁月,这样逆鳞上书不知会招来多大灾祸,当时满朝文武有好多官员都为这个胆大的小官捏了把汗。但这回没想到的是,王国用上书后,性格无常的朱元璋居然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而是装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得。王国用还是像往常一样,平平安安地上班、回家,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有人认为,朱元璋多精明啊,他也清楚,处死李善长的罪名很勉强,整个案子也漏洞百出。要是理睬了王国用,就会有争辩,这一争辩不就把错误和漏洞告知了天下之人!沉默是金,这是最聪明的办法,也是他最为老辣的表现。

王国用的上书将明代的特级大案冤情公之于众,只不过当时没有官方正式认定而已。朱元璋没那么做,事事都要打着“祖制”旗号的朱子朱孙们自然也不会改变祖宗的既定做法。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冤杀李善长呢?

洪武十三年淮右集团的骨干胡惟庸因“通倭通虏”被诛,朱元璋马上就废除了宰相制,但淮右集团核心李善长还健在,他可是大明的第一任宰相,虽然宰相制没了,但人们还是称李善长为“老宰相”,这个老宰相实在是树大根深:原本中书省都是以他为核心的淮右集团的世界,朝廷上下都有他的爪牙。胡惟庸死后,他一点也不收敛、不检点——私放封绩,胡惟庸谋反,他却不上告,这个“策事多中”的老宰相要是有一天真要谋了什么事,我朱元璋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你看他向汤和借兵,文臣要兵干嘛?修房?他已经77岁了,修了能住几年?肯定是为了造反做准备。所以说朱元璋必须要清除这个讨厌的老宰相,才能解除那种来自自身政权内部的那股潜在危险势力。

从“道理”上来说,李善长死的确实是冤哉枉也,但从“情理”上来讲,死也就死了吧,谁让你没眼力介儿,却有一颗不羁的心呢,谁让皇帝看你丫不顺眼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元璋为何对冤杀李善长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