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刘峰的善良是怎样炼成的?

冯小刚《芳华》纪念了一段特定历史阶段的青春岁月。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活雷锋”刘峰。刘峰,一位出生寒微的普通人。在文工团,刘峰永远热情的帮助他人。集体中无论大事小事需要帮助时都有他的身影,从帮文工团赶猪到把可以改变命运的提干机会让给别人。刘峰这种利他行为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层面上看,人们为什么会有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家做了种种研究去解释这种现象。

获得回报

社会交换理论把帮助行为看作和其它社会行为一致,是由对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追求所驱动的。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别人是要么是有外部收益,要么有内部收益

《芳华》电影中的刘峰把组织上给他唯一进修提干的名额让给别时,领导要他再三考虑。刘峰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其他人都表示不理解。这样的牺牲太过于无私了。终于,在刘峰对林丁丁的冲动表白中,我们得知了答案。刘峰为了能呆在林丁丁的身边,拒绝了进修提干的机会。能时时刻刻陪在林丁丁旁边对刘峰的吸引力大于去进修提干,在刘峰心目中,对林丁丁的爱慕大过了一切。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选择是一种自我放弃。但刘峰内心隐秘的答案恰恰说明他的乐于助人并不是完全无私的,还是存在一点点小私心。他的私心是留在林丁丁身边,期待林丁丁有天能接纳他。可见刘峰并不是无私的神,而是善良的普通人。

再看看当今现实的社会,明星做慈善塑造公众形象,企业捐款提高企业形象,甚至帮助同事获得友谊和称赞,这些都是明显的外部收益。

内部收益在于帮助行为能提升自我价值感。

当人们在帮助他人时,通常会得到自我的肯定,内心获得一种满足感。哲人曾经说过:“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献血的人会因为自己献血的行为感到更加快乐,归还失主东西的人会为因为自己这种行为感觉更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更加肯定了自我价值,发现了更美好的自己。

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拒绝别人,通常会引发人的内疚心理。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去避免这种内疚心理。当记者采访一位从铁轨中救人的英雄时,他回答道:“如果我没有去救她,只是像其他人一样站在那儿,那我的内心其实已经死了,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了。”

确实如此,眼睁睁看着别人再自己面前受苦时,自己也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为了减轻这种痛苦,往往人们会选择帮助别人。《血战钢锯岭》中主角戴斯蒙德*道斯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他上战场唯一的目的是帮助人,而不是杀人。在冲绳战役中,他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甚至还有敌军。道斯是有着坚强信仰的人,他随身带着他的圣经。他救助别人,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成全了内心的自我。

社会规范

有时候,人们的利他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互惠规范使我们知道感恩。儒家几千年的文化一直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春秋时期,晋国重耳受恩于楚王。当两国交战时,重耳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这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也是儒家一直强调的社会规范。知恩图报,这个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是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责任规范让人自愿去帮助别人,即使没有回报。

如果仅仅是互惠规范,就没法解释《芳华》中刘峰无私帮助同事做沙发等行为,也没法解释明星袁立无偿帮助尘肺病人的善举。

社会责任规范就是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面对弱小的个体,社会责任心往往驱使人们做出利他的行为。

共情心理

共情心理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不求任何回报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当我们产生共情心理时,我们会真正的同情与怜悯对方,使得我们为了他人而无私奉献。

南丁格儿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境富裕。但她舍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选择了当一名护士。在战争中,南丁格尔主动申请,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学校,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南丁格儿深深的同情病人,她用她的一生都在帮助别人。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冒着风险营救了1200余名犹太人的辛德勒也是真正的利他主义。他冒着被纳粹杀害的风险,在二战中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

这些人是真正的利他主义者,他们无私的奉献,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权益,不求回报。

不管是出于获得回报、社会规范熏陶、或者共情心理这些原因,帮助他人一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他存在于《芳华》的刘峰身上,存在于二战士兵道尔身上,也存在于辛德勒身上。无论社会心理学家有多少种关于利他行为的解释,我们都知道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接受还是给予。

你可能感兴趣的:(《芳华》:刘峰的善良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