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片段摘选
一
上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我自得其乐地为学生背诵了一遍,让学生练读一遍,然后又让学生齐读一遍。问学生:“同学们初读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须臾,有学生举手发言:“我最大的感受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快乐愉悦。”有学生补充:“我觉得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特别适合朗读。”
“具体说说。”
“这篇文章中两两相对的句子比较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你很会发现,那么你觉得这样的句子好在哪里?”
“我觉得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很有节奏感。”
“同学们看看,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我们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一下音韵之美。”
同学们纷纷说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弈者胜”“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同学们,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整句,也叫骈句。古代有一种文体与散文相对,叫骈体文,里面都是这样的句子。”
“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骈体文呢?”
“不是。还有很多散句。”
“是的。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短句与长句交错使用。这样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读起来自有一番韵味。我们朗读时可用心体会。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骈散相间的语言风格。”
二
“同学们读前两个自然段。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醉翁真的在山水中感受到快乐了吗?他是真的喜爱山水吗?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环滁皆山也。短短五个字,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欧阳修身居滁州的知足、幸福。”
“你看他对西南诸峰的评价‘林壑尤美’,这里可以感受到欧阳修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
“他写琅琊山,用‘蔚然而深秀’来形容;写酿泉的声音是‘水声潺潺’,特别的悦耳。都可以看出他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渐闻水声潺潺’句中的‘渐’字能否去掉?”
学生一时语塞。
“那你就把它去掉,读一读,然后再加上去,读一读,体会一下。”
“山行六七里,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
“这个‘渐’字,写出了水声由远而近,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同学们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作者最山水美景的喜爱?”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前两句描写,句式工整,音韵和谐,描绘出两幅图画,后两句使用……者……也……的句式,我感受到欧阳修的满足与快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你看,野花开了,散发出阵阵幽香,多美啊!树木繁茂,形成一片浓阴,生机勃勃,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
“我发现,作者一连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个短句写这里四季的景色,一句就是一幅图画,一气呵成,可以读出他由衷的喜爱之情。”
“是啊,我们还可以这样读,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这几幅画面,读出作者沉浸在其中陶醉在其中的感觉。”
学生拖长声音“沉醉”地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尤其这一句,我觉得最能表达作者沉浸山川美景之中的快乐与知足。”
“那么,怎么读才能把这种快乐与知足读出来呢?”
“重读‘乐’字,音量提高,声音拖长,就可以把这种快乐与知足的感情读出来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齐读这句话。
“这就是欧阳修,快乐的欧阳修,达观的欧阳修,知足的欧阳修。你看他对滁州一带的山水多么喜爱啊,他爱这里的山水,爱这里的四季。对于一个懂得欣赏的人来说,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醉人的风景;对于一个达观的人来说,无论怎样的境遇,都能够随遇而安,发现生活的诗意。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室里弥漫着琅琅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