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即将到来之际,自己也开始踏上整理人生的旅程。《你体内的囤积欲——如何过上更快乐、更健康的整洁生活》
,可爱的封面引起了我的阅读感,既然不用钱,我就在KU上借了它回来,看看你我的囤积欲到底是怎样的。
本书介绍
本书作者为罗宾·扎修博士(Dr. Robin Zasio)。心理学博士,在精神健康领域拥有20年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囤积症和其他与焦虑相关的病症,是美国国家精神疾病联盟、美国心理学联盟等众多研究治疗机构的重要成员。同时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曾在荣获艾美奖提名的热门系列纪录片、已连播六季的《囤积者》中担任主角,为众多现实生活中的囤积者驱散心魔。同时还在《今日秀》等许多国家电视节目中作为专家嘉宾出席。
基本的路线就是认知你的囤积欲,再通过清晰认知当中造成的矛盾,最后树立良好的心态进行有规律的整理人生。本书共有9章内容。每一章都有自己的特定主旨,在此,我简单摘录归纳整理了一下。
第一章,哪些人属于强迫性囤积症患者
强迫性囤积症既有来自基因的影响,也有来自环境的影响,但即使把这些都考虑到,也没法预测一个人是否真的会囤积物品。但是通过现象观察,能把家里的物品堆积如山的,一定是强迫性囤积症患者。
第二章,囤积症患者眼中的物品
在一些情况下,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可能将物品视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扔掉它就像扔掉了自己的一部分。物理上的杂乱让人觉得具有保护性,这些东西就像一道屏障,在情感上会带来安全感。对于物品价值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没法舍弃不再需要的东西,最终导致他们留下的物品超过了房屋所能承受的上限。
第三章,由此产生的家庭纠纷
当物品在家里囤积起来的话,如果恰好不是自己一个人独居的话,肯定会带来家庭问题。家里人对此会产生各种意见。有因为爱你而纵容你,有无法忍受而逃避你,有不能接受而教育你。不同的人会给强迫症囤积欲患者都带来不同的生活变化。
第四章,定位你的囤积程度
书中将囤积分为了五种类型:清理清理再清理、整洁但不绝对、受控的混乱、杂乱危机、边缘型囤积症。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属于前三种,本书更多关注的是第五种。
第五章,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治疗
要相信,强迫性囤积症患者是可以治疗的。如果想要帮助身边的强迫性囤积症患者,你应该做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把自己的评判放到一边。第二件要做的事是,学习与囤积问题有关的知识,这对于你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件要做的事是,请作好心理准备,在帮助某人克服杂乱问题时,不管他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都有可能给你们两个人带来挫败感。最后,请作好妥协的准备。如果你正在帮助一个囤积或杂乱的人,你的目标应该是找到中间地带,让你们两个人都感到舒适。
第六章,重新构建你的购物观
本章主要教你如何避免把更多的杂物带回家。做法有以下五种。一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东西很少真的是免费的,在杂乱、无组织甚至金钱上都会让你付出很大代价。二是有目标地购物。如果你家里很杂乱,就选择一块你能够容忍的区域,把买来的东西直接放到那里。三是在视线周边购物。在类似沃尔玛这样的超市、药店或是批发商里,你真正需要的东西通常放在外周的通道上。四是忠于你认定的品牌。五是把礼物送出去。你不需要仅仅因为某样东西是别人送的礼物,就一定要留着它。即使是像婚礼、毕业或是生日这样的重大事件。
第七章,开始整理杂物
开始整理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作者分了九步进行。一是从最容易清理的房间开始。二是决定你准备花多长时间清理这个房间。你要作出一个承诺,把一段计划好的时间花在一个区域或项目上,并且不要超过你的容忍限度。三是鼓起勇气,开始行动。四是划分空间。一旦你完成了挑挑拣拣,你应该更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五是保持专注。六是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后还有更多的时间,你可以开始下一项任务,也可以把它留到下次安排好的整理时间。七是处理“回收”、“捐赠”和“保留”三个箱子。八是承认你已经取得的进展,赞赏你自己。九是奖励你自己。
第八章,各个房间的清理心得
本章介绍了从玄关开始到客厅、厨房、卧室等多个房间的清理心得,指引那些强迫性囤积症患者该如何清理。
第九章,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给出了五点建议,希望帮助养成良好习惯,让你的组织系统走上正轨。一是每周安排出专门的时间,至少完成一项与房屋有关的项目。二是如果你已经结婚,或是与家人、室友住在一起,考虑让他们也参与清理杂物的工作。三是招待客人:每周邀请一个朋友来喝咖啡,或者在家里组织一次读书俱乐部。四是保留一份记录,追踪你的进展和成就。很关键的一点是,你要肯定任何自己取得的进步,这会强化你的新系统,并帮助你保持正轨。五是设置常规的奖励。换句话说,不要觉得整洁的空间就是全部的奖励。
阅读感悟
1.对比“断舍离”
既然说整理囤积欲,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断舍离”。相比较下,共同点在于都是对价值观的重构,要求清理繁杂的事物,保持整洁的人生。不同点有两个方面。首先,本书更多讲述的是一种症状的解决,如何认识强迫性囤积症,如何帮助强迫性囤积症患者治愈的过程。而断舍离更多是对心灵的洗礼,有禅学的味道。一种是解决问题,一种是树立信仰。其次,囤积欲的观点是扭曲观念,以及那些后天习得的、导致杂乱环境和冲动性购买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练习来矫正;而“更长远的好处”——一个更加轻松、更少压力的生活——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方法。他核心点在于更长远的好处,我做这件事的好处在哪里,由此还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个结果变成经济人的感性转变,回归理性判断。而断舍离的核心观点在于断你的欲望,舍弃你现在不用的,抛离你的复杂思想。从感性而来,从感性而去。
2.对浪费的再定义
这本书让我对“浪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如果一件物品你现在或近期都用不上,那它就不算一笔“便宜买卖”。买一件你不需要的东西,以此来避免“想得却不可得”的窘境,这实际上会更浪费你的金钱。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会让你更难买下那些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因此,我引申到对平常购买的食物。因为怕不够吃,家里常常会准备更多一点的菜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真的吃不完,或者即使吃完了也是撑住的。为了避免浪费,我们再饱也要吃完剩下的。其实这个是个恶性循环,更是一种浪费的表现。我们是为了浪费而吃,吃了又要去减下来,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去做这个工作。这些时间和精力原本可以投入到更高效的地方,而此刻却为了减掉那个吃带来的后果,努力地减肥,这无疑对于吃之前来说是一种浪费。即使不吃而倒掉,当中原因还是买得太多,分析成本也知道我们为此增加了购买成本、烹饪成本等。综上所述,平常购买的食物,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按需而买,最终不仅仅是浪费食物,还会浪费我们的生命。
3.本书对象过于单一
实施上,我们普通人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一点启发,然而启发并不大。因为这本书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强迫性囤积症患者。我们生活的环境根本到不了那种超级恶劣的情况,最多是各种零碎的东西多一点,有相似类似的东西多一点,但不至于已经没地方放了还会拼命买。所以来说,这本书针对对象过于单一,贴合大众实际感不强,实用性不高。作为一名吃瓜群众,很难会想象家里被挤成沙丁鱼一样的生活。即使你自己不说自己,你在家肯定会被家人各种唠叨。当然,这书是针对美国用户而写的,缺乏本土化结合。所以来说,作为茶余饭后的读物也算称职。
4.关于整理的那些小事
看完《断舍离》,第一时间的冲动就是去整理屋子。看完整本书,第一时间就想着,是时候整理笔记了。对比书中所说,自己其实是那种“整洁但不绝对”的人,家里基本都会保持一定的整洁,但是不会天天整理,也不会天天搞卫生,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想着要搞一搞了。个人定义这样为自由。那种“清理清理再清理”的人,在自己看来,更多是一种强迫症。做人还是随意一点比较好。当然,这书也让自己有了需要努力整理的动力,一些小办法也挺实用的。例如,给自己设立一个固定时间去整理家里,例如要养成一种哪里拿来哪里拿去的好习惯。整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时候需要我们一点点的清理,在清理过程中保持正念(即断舍离),不断地净化家里,不断地净化自己。或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过上更快乐、更健康的整洁生活。
写在最后
豆瓣上对这书评价不高,我对这书评价也不高,中规中矩,但是能给人略有所思。我想,能提供这样的效果,这本书就没白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