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训营总结

特训营结束已有一个星期,在写总结的时候总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可能对我而言这次特训营的意义不是用笔就能写出来的吧。


前言

在RM找到我,告知接下来要作为ThoughtWorks暑期特训营教练,技术栈主要是JavaScript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我没有真正意义上做过前端的项目,所有的前端知识都是通过工作之余的积累,以至于我的前端水平和后端相比起来,差距还是蛮大的。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我想的是,毕竟他们都是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应该也不会过于难以解决(事实证明是我在痴人说梦)。于是我便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在特训营开始之前,我也在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补充着自己的前端知识。


到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你会不由自主的怀念起学生时代的美好。但这次不一样,我的角色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从一个聆听着转换为传授者。说实话,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还好一开始,我的身份算是助教,课程大多由仝老师来讲,而且编程这件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留给学生们的是大量的练习,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解答学生们的问题,这个阶段对我而言也较为轻松。从他们略显稚嫩的脸上也能看到我当时学习编程时的影子,我也乐此不疲,并介绍一些自己的经验给他们,尽量让他们避开可能遇到的坑。


随着又一次分组,他们也开始进入到了实战的编程阶段,仝老师也开始慢慢把教学的工作交给了我,一整个班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也就是从这时,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成了一个老师,我也由此体会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多么的艰难。一开始在为他们讲解一些概念的时候,由于我自己准备的也没有那么充分,一些学生最后听得昏昏欲睡,对知识也完全没有掌握。某种意义上讲,我成了我当学生时所讨厌的那种老师,因为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盯着你的求知若渴的眼睛的时候,完全是和演讲不同的感觉。

我把问题归结于以下两点:

(1)平时的积累不够,不能像仝老师那样以讲故事的方式把知识讲述出来,很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们困在枯燥的概念里面,让学生们慢慢失去注意力。

(2)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在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就会施加一个前提,即这个东西很好掌握,很容易在这个概念没有诠释的情况下引入另一个对他们而言未知的概念。

意识到这两点之后,我在前一天晚上会认真的去准备第二天的内容,做一个PPT来梳理思路。我也会从自己的经历或者互联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轶事,使得整个讲述过程生动起来,虽然还远远达不到仝老师的水平,不过效果也是相对比较显著。通过辅以练习的方式,学生们对前端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最后三周的项目实战阶段,对教练来说相对轻松了一些,因为不需要再去系统的教一些知识点,主要是对几个小组的项目进行管理,做他们的PM以及答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通过遇到的一些困难认识到,管理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一个小团队的管理到整个班级的所有团队的管理,要让他们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不是简单的分工就能做到的。

由于之前的随机分组,其中一个小组的人员配置可能不是非常合理,组内六个人全都是慢热型,大家都比较内敛,同时也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强烈的领导力,导致项目比较松散,在第一周结尾没有将代码合好,最终没有showcase。这有一部分原因是我的管理做得不够好,于是第二周,在和其他教练的讨论下,我们决定将这一组打散到其他小组去,这样其他小组也得到了人员的补充,这一小组的成员在其他有主导能力的队友的带领下,也能很快的融入新的环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结果也是令人欣慰的,他们最终都做出了完整的优秀的产品。


武汉的夏天对我来说相当难熬,因为我是一个很怕热、很爱出汗的人。顶着炎炎烈日,背着电脑跑到华师,我每天的衣服在到教室还有回到家都是湿透的状态。而且我们的教室也从八号楼的智能教室变成了六号楼的普通教室,而且学生可以请假,老师总要出席。

虽然条件确实蛮艰苦,但是两个月的时间给我的感觉却是过得飞快,可能是和这些学生在一起让我开始怀念美好的校园生活。我会和他们在一起打球,玩狼人杀,想坐在教室里继续给他们答疑解惑,但时间如白驹过隙,在一起相聚的时间终究只有两个月。这两个月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实,使我的前端知识更加丰富,也让我成了一名老师,一个管理者,同样也结识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希望以后能在公司以另一种方式见到他们。

同时,也要感谢仝老师,文洋老师,发哥,梦力,和你们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希望我们的特训营越办越好,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再扮演一次这样的角色,当然也会比现在做的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特训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