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_第1张图片

1

几天前,参加一场聚会。要说经验交流会,那是自我脸上贴金,若说是欢乐大趴踢,简直是臭美,不过是一群臭味相投的人没事聚在一起,交换谈资罢了。

印象最深的,是孙老师大谈教育的看法,可谓一番真知灼见。

儿童节的时候,学校放了一天的假。孙老师打算带女儿出去玩,一来让她放松放松,呼吸一下社会的新鲜空气,二来培养一下父女感情,顺便可以给女儿做做心理教育,可是想不到女儿却拒绝了,理由是作业太多。

孙老师于是检查了女儿的作业,除了单词、周记、背诵等,单是练习册,三科加起来就有好几十页。

因为自己也是一名老师,不同的是自己提倡个性教育,不与类同,但对女儿的作业海量、学习如山,孙老师不禁感到心酸。一个小学生,除了作业,没有童年,那是何等的悲哀!

反观自己这一代人,谁的童年不是充满生趣,谁的童年不是在玩和快乐中成长。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是有多少儿童,天使的翅膀被折断了,天性被磨灭得光怪陆离。

我问孙老师,这不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

孙老师反驳我:“孩子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而不是囫囵吞枣和一刀切。”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志趣和爱好,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成长。

但正如孙老师所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统一思想地培养听话的、乖巧的好孩子,然后一味地逼迫他们考出好成绩,孰不知,我们是在把他们训练成考试的工具。就算你真的把他们培养成了会考试的能手,可是在面对挫折、失败、焦虑等心理障碍问题怎么办?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束手无策、战战兢兢。成绩爬上了顶峰,心理素质却跌落零点,遭遇挫折无法自拔便一落千丈、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该冰冷了多少父母的心啊!

2

这不,就在前几天,广州大学城某大学,一名19岁的大四男生在宿舍区三楼跳楼坠亡,留下一封“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让我安心的去吧”的遗书。

到现在,死因仍是一个谜。不过警方排除他杀,怀疑自杀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在青春美好的年华里,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自己可以选择安心地离去,可是有没有想过,父母会选择安心地接受吗?

采取这种行为之人,心理问题一定是不健康的。如果不是内心横着一道障碍无法跨越,那么又怎么会作出如此极端的选择呢?虽说他平时活泼开朗,但不可否认,性格活泼开朗的人,其实心理也会有荫蔽的一面的,只不过隐藏着没有展露出来。

追求孩子学业发展的同时,更不容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有设立这方面的课程和场所,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摆设和应付,并未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实处。如果孩子自己不懂得调整和“疗愈”,家长不给予关心和帮助,学校不引起关注和重视,那么我们确实需要狠狠地脑补心理健康这一课。

事实上,我们都是有病的人。教育就好像诊病,离不开望、闻、问、切,只有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倾听孩子内心的呼声,询问孩子的困惑和难题,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否则,一药通用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是不切实际的庸医行为。

3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只会考试的工具,还是心理健全的人?

毋庸置疑,只有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生命才能绽放出耀眼的色彩。

那么,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注重并倾向于这方面呢?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获取为重点的教育,所以我们会把分数看得很重,自然我们就培养出了许多考试的工具。但我们同时又倡导西方那种发挥孩子自由个性和保护好奇心的教育方式。

于是,两种教育方式杂交,但却配种不出一种行之有效又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因此,处在矛盾期的教育,我们都是在又茫然又批判又践行之中。

“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应该是尊重差异、关注个体、追求卓越、弘扬个性。”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应该是有文化,还应该是有思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更应该是情商与智商达标、身心健康的人。

台湾自杀美女作家林奕含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实际上,除了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尤其重要,同样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脑补的必修课。

如果我们把它当作难以启齿而忽视,那么当生命受到威胁,遗憾和后悔再怎么漂亮都不是理由。

如果我们凡事都希望孩子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划走,那么孩子的独立与自由就只是空头支票。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玻璃心,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注定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