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敏捷开发

     敏捷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适用于一开始并没有或不能完整地确定出需求和范围的项目,或者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或者需求和范围难以事先确定,或者能够以有利于干系人的方式定义较小的增量改进。

    敏捷方法,也叫适应型生命周期、或者变更驱动方法

    在软件项目的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简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敏捷方法的目的在于应对大量变更,获取干系人的持续参与。敏捷方法里迭代很快(通常2~4剧迭代1次),而且所需时间和资源是固定的。虽然早期的迭代更多地聚焦于计划活动,但通常在每次迭代中都会执行多个过程。   

     敏捷方法是一系列方法的总称,虽然这些方法的名称、理念、过程、术语都不尽相同,但相对于“非敏捷”而言,它们更强调开发团队与用户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等,也更注重人的作用。

    敏捷方法强调:

    让客户满意和软件尽早增量发布;

    小而高度自主的项目团队;

    非正式的方法;

    最小化软件工程工作产品以及整体精简开发。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绝大多数软件开发过程中,提前预测哪些需求是稳定的和哪些需求会变化非常困难;对于软件项目构建来说,设计和实现是交错的;从指定计划的角度来看,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并不容易预测;可执行原型和部分实现的可运行系统是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的有效媒介。

     目前,主要的敏捷方法有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自适应软件开发(Adap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ASD)、水晶方法(Crystal)、特性驱动开发(Feature Driven Development,FDD)、动态系统开发方法(Dynamic Systems DevelopmentMethod,DSDM)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Development,TDD)、敏捷数据库技术(AgileDatabase Techniques,AD)和精益软件开发(LeanSoftware Development)和Scrum等。虽然这些过程模型在实践上有差异,但都是遵循了敏捷宣言或者是敏捷联盟所定义的基本原则(可参考《敏捷开发初识》)。

      在敏捷方法中,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关注点有短平快的会议、小版本发布、较少的文档、合作为重、客户直接参与、自动化测试、适应性计划调整和结对编程;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关注点有测试驱动开发、持续集成和重构。

     与RUP/UP相比,敏捷方法的周期可能更短。敏捷方法在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强调的是能尽早将尽量小的可用的功能交付使用,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并且更加强调团队中的高度协作。相对而言,敏捷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场合:

(1)项目团队的人数不能太多,适合于规模较小的项目。

(2)项目经常发生变更。敏捷方法适用于需求萌动并且快速改变的情况,如果系统有比较高的关键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则可能不完全适合。

(3)高风险项目的实施。

(4)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组织结构的文化、人员、沟通性决定了敏捷方法是否适用。与这些相关联的关键成功因素有组织文化必须支持谈判、人员彼此信任、人少但是精干、开发人员所作的决定得到认可、环境设施满足团队成员之间快速沟通的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