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说别人缺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完美

     

每个人在说别人缺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完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和小黎相识在2011年的9月,那一个周我们同时进去了一家公司,所谓的国企。她在市场部,我在猎头部,因为我们俩几乎是同一时间来的新人,两个人兴趣爱好有很多相似点,很自然的就走到了一起。平时工作就各忙各的,闲时一起聊天玩耍,偶尔去七楼的美食广场吃香锅,要一锅特辣的金针菇,后来还一起合租房子,有了更多的时间一起交流。只是这份工作做了不到一年,我们俩都先后离职了,原因很简单,我们都觉得自己的直属领导太“烂”,缺点太多。

      这次离职并不是蓄谋已久的,就在离职前的几天,我们跟疯了似的开始抱怨,历数上司的种种恶行,周末的晚上买点儿零食饮料一叨叨就是一晚上,真的是从日落到日出,整晚不合眼,好像上司的缺点多的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怎么都数不完,小到他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件事  ,大到这个人的人品,能力。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每天上班比上油锅还要煎熬,赤裸裸的窒息感充斥每一分钟,没过几天我们就离开了那家公司。离职找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我们用同样的模式抱怨了另外一个共同认识的人,也是一一诉说缺点,从小数到大。就好像我们特别优秀,而别人特别糟糕,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行为简直就是个SB。可是谁的生命时间里没有SB的那一段呢?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兜兜转转,换了新的行业,日子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新工作是不知道下班和周末是什么的类型,别人休息我们上班,别人上班我们休息,所以,很多时候休息日还是我们俩一起玩儿,再后来不在一起住了,见面的次数也减少了。那时候还是会抱怨发泄,说别人的缺点,同时也学会了忍耐和规划。一天晚上,小黎发了一个消息,只有一句话:每个人在说别人缺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完美。看到这句话我愣了好久,是啊,都觉得自己特完美。抱怨者和悲观者看到的永远是缺点,我们怎么可能完美,既然不完美又哪里来的不要脸的自信去说别人的缺点呢?

        1958年,海德(Fritz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即内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即外因)。细想起来,当我们对工作不满意,人际关系受阻,情感不顺时,通常的做法就是指责他人的过错,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会把这些已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做外部归因,而不是尽快去接受这个事实去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我跟小黎当时也是这样一种心态,只顾着指责别人的缺点,却忘了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在说别人缺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完美,这句话仿佛有巨大的魔力,它唤醒了我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反省能力。过去的那些SB岁月已然过去,愿我们多一些“在反省自己的时候都觉得对方有很多闪光点”。

欢迎大家添加我个人微信号:kerryde2010(青青芒心理咨询)或长按下图二维码添加。

每个人在说别人缺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完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在说别人缺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