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的音乐里还缺什么?

朗朗的音乐里还缺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一直钦佩朗朗对音乐的想象力,和无可争辩的技巧。和李云迪相比,朗朗的音乐更加洒脱写意。和沈文裕比,朗朗变幻多端,创造力无穷。在反复比对几首耳熟能详的乐曲后,如“彩云追月”,“牧童短笛”这些充满意境的民乐,我不得不承认朗朗对音乐的理解十分独特,想象力过人,又有着对乐曲整体的驾驭力,足见功底深厚。只是不知为何,朗朗的演奏中,总是略带“刻意”营造的一种艺术氛围,或者这种氛围是“人为夸张”的。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如果这种夸张被造作了,那么说明这种艺术缺乏生活沉淀,而是来自冷静又丰富的想象力。其实朗朗幼年压抑又刻苦,缺乏丰富的童年生活。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朗朗在演奏情感化,意境化的乐曲时,总在演奏技巧上获得满堂赞誉,却少有打动心灵的体验。音乐家缺乏自身的情感积累,也就无法刻画相应的“意境”,因为意境是需要情感来烘托的。不能很好和观众情感互动,自然也就没有来自观众的共鸣了。

从另个角度来说,情感体验,文化提升等,本身和技术修炼也是悖论,一个顶级的钢琴家需要牺牲很多时间来练琴。如果光去体验生活了,那么琴技也不可能到达顶峰,也就无从谈起大师。只是说一个大师在获得众多荣誉和功成名就以后,是否应该考虑回归本质,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毕加索说过:我一生都在学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说明孩子的心灵是自由洒脱,无拘束地和大自然交换情感。从心里学角度来说,儿童时期的心理压抑必将在成年的内心埋下种子,看似外表的奔放洒脱,内心却缺乏情感互动。久而久之,艺术的表现永远停滞在一个浅层面上,没有情感的不断积累,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具有修养和情怀的艺术家。

天才总是饱受争议,朗朗只有一个。在朗朗演奏会上,多少琴童喊着朗朗的名字,多少父母想复制朗朗的成功。毋庸置疑,朗朗是当今世界琴坛上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让我们带着客观的评价,去欣赏他的演奏。不慕名,不追星,只为了享受最好的音符。

你可能感兴趣的:(朗朗的音乐里还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