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后的“蜗居”日记

一名70后的“蜗居”日记

金旭亮

平时很少有时间看电视,但在网上看到最近一部名为“蜗居”电视剧热播,引发诸多热议,于是就从网上下载并观看了十多集,客观地说,这部电视剧在艺术角度实在不怎么样,演员表现也不算出色,但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仅仅“真实”这个词,就已经胜过那些“精雕细琢”出来的所谓“主旋律”。

“蜗居”的情节很简单:

90年代后期,女主人公海萍(70后)大学毕业留在江洲市(其实任何人一看就知道是以上海作为背景),和其丈夫(苏淳)一起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追逐自己的梦想。

海萍的妹妹,海藻(80后)追随姐姐的脚步,大学毕业后也留在了江洲。

一切悲剧的起源在于“房子”。海萍在女儿诞生之后,为了能和女儿在一起生活,必须在这个大都市中有一间小小的“蜗居”,于是省吃俭用,四处借款,当了无奈的“啃老族”,房子是买了,却背上了一个重重的蜗牛壳,还拖累了海藻,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了市委宋秘书的“二奶”。

35集太长,我没看完,据我老婆介绍,最后的结局好象是:宋秘书卷入房地产黑幕,出车祸死了,“海藻”被其“大奶”发现,导致其流产后终身不育。

海藻本质善良,其成为“二奶”让人同情。而这一切的直接诱因,就是海萍超越自己的能力购买商品房,而海藻自己因阅历不足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实在令人叹息。

为什么那么多的女人愿意当“二奶”?因为她们自身没什么能力,而又想过富裕的生活,走这条路最快捷。但她们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包含着毒药”的“蜜糖”,好吃却要命。而人生之路有这样的特点:一些当前好走的路,会越走越窄,而一些看上去很难走很辛苦的路,越走却越宽广。

我似乎没听说过当“二奶”的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

再来说说海萍,她对老公苏淳的唠叨与抱怨实在是太有“中国特色”了。

为什么那么多的妻子都喜欢“逼夫成才”?原因在于她们也有很强的依赖性,自身放弃努力,却把希望寄托在丈夫或子女身上,事实证明,她们大多会失望,然后抱怨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对方却未如所愿地成功,所嫁非人。

我觉得不少人(尤其是女性),依赖性都太强,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却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就我看来:靠天靠地靠人,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最可靠。“自立”是获得人生自由与幸福的一个前提,这个道理应该同时适用于男人和女人。

现在谈谈我的“蜗居”。

掐指一算,1999年我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读研,2002年毕业工作,十年弹指一挥间,在这个现代化的超大型都市中,也努力了十年,与海萍的老公苏淳年纪相近,感受相同,甚至对人对事的许多观点与作法也类似。

回想2002年左右,我们学校附近的“蜂鸟”社区,70~90平米小户型,精装修,每平米8000元左右,导师劝我买,但近70万的购房费用,不是我这样一只小小的IT“蚂蚁”能支付得起的,2003年左右,学校组织团购经济适用房,回龙观附近,2000多元每平米,动心了,但刚工作一年,菲薄的工资,看看自己的存折,不到1万元,想买房?作梦!有时想想,如果当时一咬牙,“啃老”+ 借钱,买了房子,现在是不是“赚”了?

但事实上,我是绝不会这么做的。我这个人比较“犟”,“啃老”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种耻辱,我宁愿睡大街也不愿意这么做。

没钱买房就租房吧!有一个原则我一直很明确:我不做超出我能力的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对的,电视剧里海萍的错误,不就是在她要买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房子吗?

当时我想:别想房子啦,还是努力工作存钱吧!I have a dream——能攒够首付就好了!

像我们这种人,挂着一个“大学教师”的虚名,别人一听,总以为我们工资很高似的,他们说,每年招那么多的学生,有那么多的学费,国家又给大学拔那么多钱,收入应该很高。

事实上,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是整个高校生态链的最底层,生活的清苦,非在其中不能体会,一名讲师,每月工资收入不超过4000元,每年不过5万元的收入。我是教软件开发的,教出的学生收入不少都比我高数倍。所幸我这人还比较看得开,自得其乐,颇具阿Q精神。

我一点也不奇怪前有清华副教授“离家出走”的奇闻,后有浙大海归博士跳楼自杀的新闻,在现在的大学里,没有一点阿Q精神,真难熬下去。

现在的中国,教育成老百姓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被大家千夫所指,那这么多的教育经费去哪儿啦?真的用于改善教育质量了吗?想必地球人都明白。

几年过去了,我的工资几乎没增加多少,可房价却成了“火箭”,现在,我们学校这个地段,连8090年代的老房子,每平米都两万多了!

绝望!

愤怒!他妈的这房价怎么发疯了?!老子辛苦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买半个厕所!这些房子真的值这么多钱?

我在北京看到过不止一次人们为买房而通宵摆长队的景象,也听说过前段时间北京办二手房交易手续的人可以和春节买火车票的境况有得一比。

怎么中国有钱的人这么多?记得看过一个新闻,官方宣布,北京人均收入步入“发达”国家水平。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黄世仁与杨白劳“平均”了,于是杨白劳们就“被”富裕了。我们都被“赶着”提前进入“小康”社会了。

社会两极分化,这样下去,问题会很严重。

政府出面了,隆重出台“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政策。经是好经,但总是由歪嘴和尚去念。

某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穷人”,能开得起“别摸我(BMW)”和“奥拓的大哥(奥迪)”,那是真穷啊!

于是有精英出来了,曰:保障性住房是“”的温床,应该取消,多建些廉租房,“括弧(”,“没有卫生间”,“)括弧”!这样富人们就不会想去买这样的房子啦!

若听信“精英”的,被卖了还会帮他们数钱。

时寒冰先生去了一次美国,回来写了三篇文章

美国的房价(上)美国的房价(中》、《美国的房价

以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深刻地说明:美帝国主义是多么地狡猾,设计了那么多的“糖衣炮弹”,让广大劳动人民“丧失了斗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许多官员又多么地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主动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万恶的资本家那里的当“卧底”,这难道不是一种 “举贤不避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吗?

房地产大佬任志强,曾于个人博客上发一文,表示对时寒冰的无知《忍无可忍》,此文一出,引发网友骂声如潮,此“大佬”被人骂次数之多,恐怕在中国绝对是名列前茅。

房地产业,被国民千夫所指已到这种境况。不知道这些房地产大佬们是不是吃嘛嘛香,睡嘛嘛好。

作为一名“小民”,对购买商品房已是绝望,不想了,倒也清闲。

2008年,政府通知我们有一个“限价房”可供申请,于是已死的“心”又开始“死灰复燃”,看来政府对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还是想安抚一下的,这帮人喜欢上网发贴说话,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不好管,牢骚发得多的话,实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不管怎样,总算有可能拥有一个小窝了。然而,“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个限价房的申请与购买过程,以及其中的事情,一言难尽,择其主要,我写在了另一篇博文《旗胜限价房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很傻很天真》中。

终于到了装修阶段,装修实际上是一个 “斗智斗勇”的过程,装修行业处处是陷阱,你再小心也少不了挨几刀。在中国,你买任何东西都不会放心,假货遍地,百姓是奸商们的“肥猪”,不拉你两刀实在对不住老天爷。买卖双方都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为什么中国人活着这么累?

工人们干活也是“怎么省事就怎么来”,没有一点敬业精神,很令我失望。

想想我父亲那个年代,工人是这个样的吗?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知道我父亲,他是一名老司机,开了数十年的车,印象中就没出过什么,技术精熟,车有毛病时,他只要一听发动机声音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他开的车,数年了还和新车一样,退休后他的车给别的司机开,没多久就送去大修了。那个年代,不少人真的是干一行爱一行,敬业精神没得说。受父亲影响,我工作做事也要求自己敬业,我讲的每一节课、我写的每一本书,都不敢偷懒。我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工作和做事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工作尽心尽力,别人管不了,管好自己就行了。

当前装修“万里长征”过半了,而我已“嚢空如洗”,所慰的是:经过努力,我兑现了“不当啃老族”的目标,没让年迈的父母再次负担这个重担。

而我付出的代价是工作十多年的积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花得干干净净,而且背上了十多年的还贷负担,成了房奴。

在中国,在北京,房子就是一座能把人一起压垮的大山。还好,只有夫妻两人被压着,没把父母兄弟也拖下水,这点我比“蜗居”里的海萍强点。

人活着真是太累了。

“童活大王”郑渊洁在论及80后买房时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评论:

咱们权且排除中国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给贷款买房者造成的危机,就算我们的房地产永远凯歌高奏誓当世界房地产价格的排头兵,80后一旦向银行贷款买了房,立马就变成了50,也就是说,80后的年龄在和银行签订贷款购房合同瞬间起,就陡增了30岁。如今30年期限的分期付款方并不少见,80后在和银行签订购房合同后,从此对于自己今后在漫长的30年内能否每月按时按量还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他们在企业或单位小心谨慎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生怕被老板炒鱿鱼导致还债资金链断裂。我们知道,优秀企业的老板青睐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员工容易升迁。而创新和唯唯诺诺是死敌,一个由于供楼而终日担心失去工作如履薄冰的80后员工,难以想象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同大都保守的部门经理抗争,催生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没有后顾之忧的80后容易创新,有30年还债后顾之忧的80后从买房那一刻起,心理年龄就变成了50岁的人。

其实,岂此是80后,我等70后不也一样吗?至少我是这样的。

一声叹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名70后的“蜗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