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杂谈:“禅定”随谈

学佛杂谈:“禅定”随谈_第1张图片


“发诸三昧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

“定”是我们佛教修行的枢纽、修行的总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法门不同就是修禅定的方法不同,修禅定的手段不同,但目的是完全相同。我们在净宗用的是“持名念佛”,这是方法、手段,其目的就是修禅定;在净宗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事实完全相同。定的功夫有浅深差别,这个差别就太大太大了。

以净土宗来说,从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低的禅定。“功夫成片”是什么样子?不受外面境界干扰,古德所讲“自己做得了主”,这是刚刚开始做得了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会被六尘境界扰乱,这就叫做得了主。换句话说,我们六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在接触境界的时候不会被境界所转,在境界里面不会生贪瞋痴慢,不会生七情五欲,这叫做得了主。这是最低的禅定,就是我们功夫得力,净土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这种功夫就肯定往生。如果我们根尘相接触,还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别人赞叹我我很高兴,骂我几句就生气,这就不行了,这做不了主。境界风一吹,马上就动摇,这样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功夫没成片,就是功夫不得力,很重要!

如果说高级的禅定,实在讲我们这一生很不容易达到,不要说别的,初禅我们都没有能力。所以净土宗修行比任何一宗容易,那是“比较容易”;如果我们佛号不能够伏住烦恼,就不能往生。净宗修行的手段,就是根尘相接触的时候,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立刻提起一句佛号把这个念头打掉,这是净土宗做功夫的方法。念头才起,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到不起念的时候,你就成功了,你不是凡夫了,你已经是佛菩萨了;凡夫决定起念,念头才起,一句佛号提起来,这就是觉,佛号就是觉,把这个妄念换掉。顺境里面起欢喜心,把这个欢喜换掉;逆境里面起瞋恨心,把瞋恨的念头换掉;统统换成一句佛号,这叫“真念佛”!“会念佛”!所以功夫在哪里用?在起心动念处用。用到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了,这就是“发诸三昧时”。“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也翻作“禅定”,所以“禅定是正常的享受”。

“禅定”两个字,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他的讲法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取于相”用现在的话来说,绝不被外面境界干扰,这是禅;內里面绝不会起心动念,这叫定。永远保持外离相、内不动心,这个境界现前就叫“发诸三昧时”。这个时候要“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世尊跟我们讲世间禅定有八种,这是浅深八个不同的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往上去叫四空定,合起来叫“四禅八定”。八定里头包括四禅,不是四禅之外还有八定。这是大分,细分那就多了。初禅里面功夫、层次各个不相同,真正用功的人,年年境界不一样,月月境界不一样,天天境界不一样,就晓得,这禅定层次是多么复杂,用的手段、方式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法门。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它也是方便法,它不是究竟法,所以一定要晓得,要“觉了诸禅虚假”。

有很多修禅定、得禅定的人,为什么出不了三界,证不了圣果?毛病就在他生起“见爱”。禅定的境界好,我们佛门常讲“禅悦为食”,那个境界快乐极了。一入那个境界,贪图这个境界就坏了;一贪图,他就不能再提升,他就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这就大错大错!将来我们自己修行,契入这个境界,自己要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定境界也是虚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真的,决定不能够贪爱。一生欢喜心,自己就堕落了,不能再前进了。所以,永远要记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永远记住,到如来果地还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有止境的,不能说:“我到地上菩萨、到圆满果觉了,大概可以止住了。”不可以,一止就错了,决定不可以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永远断了,永远没有了,这个样子才能开智慧。智慧是随着定功逐渐开的,你定功到什么程度,你的智慧就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禅定跟般若是成正比例的,定功愈深,智慧也愈大。

四禅天人、四空天人,他们对于娑婆世界六道里面的状况了如指掌,太清楚、太明白了,他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他有“见爱”。“见”,我们用两种障来讲,是“所知障”,“爱”是“烦恼障”。他们的二障比我们薄,我们这二障非常严重;但是他这二障没断,所以出不了三界。要想出三界,这个“爱”没有了,对于禅定里面的境界决定不生这个烦恼,他有“见”,见有分别,虽然能出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法界是他有见,什么时候把见断掉了,十法界他超越了。

《金刚经》上讲“四相四见”,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四相没有了,但是你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出不了十法界。《金刚经》后半部的教义比前半部深,前半部你做到了,超越六道轮回,可以证得四果罗汉;后半部做到了,你就是超越十法界,你就生到一真法界、华藏世界。

真正学佛的人、明白人,知道没有生死。世间人讲“生死”,这是迷惑,确实是个错误的观念。应该怎么说?应该说“死生”,这里死了,那里就生了,“死生”是真的,“生死”是错误观念。儒家也懂这个道理,儒家不讲“始终”,讲“终始”;你想想看,这里终了,那里就开始了,生生不息。如果讲“生死”,那就是一段,一断就完了,就没有了,这是一个断灭的见解,断灭是属于“邪见”;事实是“生生不息”,一切众生都是“生生不息的”。

不但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不例外。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物质不灭”,物质不灭就是物有终始,它这个终了,那边就又有个开始。腊月三十过了,第二天又是大年初一,“终始”是正确的,“始终”不就完了吗?就没有了。是“终始”。死生,那就是生生不息。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要用功修行,不是说一世就了了,不是,往后的时光无有穷尽。人要求好,生生世世都好,一世比一世更殊胜,这就有意义、有价值了,而不在这一生。生生世世都好,这一生当然好,但是这个“当然好”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跟你同阶层的、同境界的人知道,比你高阶层的人知道,不如你的人不知道。

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过的那种物质生活,“三衣一钵”,他们三衣一钵,三衣都很薄的,不是很厚,不管天气寒冷,或者是天气很热,他就是这三衣。我们今天的体能丧失了,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天气热了要少穿衣服,我们就比不上佛菩萨那么自在。

金山活佛就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民国初年的。他的事迹有一点像小说里头写的济公一样,他就穿一个长布大褂,就那么一件,冬天也是那一件,夏天也是那一件。不管怎么冷,他也是那一件,他不冷;不管怎么热,他也是那一件,他也不流汗。一生不洗澡,打赤脚,风吹日晒雨淋,他也不感冒。我们小小淋到一点雨就感冒,我们的体能丧失掉了,他们不会。

所以看看他们,他们完全随顺大自然,不造业!不造业为什么到世间来?到世间来是“消业”的,他不是造业的,他是来受报、是来消业的。所以他们“灵性”很高,很多事情他们能预知,这是什么原因?禅定;他心定,定能够突破许多空间维次,所以他对于许许多多事情他能够预知。这是本能,我们这个能力丧失掉了。我们为什么不能预知、不能明了?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这个能力破坏了。我们的物质文明这种生活环境,把我们的体能破坏了,禁不起风吹雨打。

所以,禅定境界不是究竟圆满的,我们才能不断向上提升。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灵性”,现在一般人讲的“恢复我们的本能”,现在人讲“体能”,如此而已,这个是佛法。灵性就是经典里面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一句话便道破了。德能,德是能力,佛家讲“德相”,相是相好,能力、相好都是圆满具足,一丝毫不欠缺。所以佛家教育,恢复我们的智慧本能而已。它有方法,它有理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学,我们可以逐渐的恢复。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了四十九年,天天讲,那些有缘的人遇到佛陀,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没有不成就的。到我们“发诸三昧”的时候,突破空间维次,许许多多境界你都看到了,十法界依正庄严。但是你不可以贪爱,一定要记住。“七觉支”中“定觉支”,“定”觉的是什么?觉的是定中境界也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跟我们眼前境界是一样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受用不能执着。受用,你真正得快乐;你要执着,你就生烦恼,你就错了。

————内容参考:净空法师相关讲座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佛杂谈:“禅定”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