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53】

孟子葬母的奢侈排场,弟子们都觉得过了,也成为其他人攻击他的口实。

【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huan)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在齐国做客卿。滕国有丧事,齐王派他出面去吊唁,又派了盖邑大夫王驩做副使,跟他一起去。这王驩是个佞臣。孟子看不上他为人,也不愿意跟他有交集,所以和王驩一起往返滕国,朝暮相见,只是勉强应酬,没有谈一句公事,更别说交流思想了。公孙丑看老师表现异于平时,就问:“王驩是盖邑大夫,也是齐卿的级别,不是小官了,并非不值得交流的人;齐国滕国之间往返,路途时间都很长,也不是没交流机会;老师您却一句话都不跟他说,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孟子认定王驩是个坏人,跟他说什么都没有半点好处。就像之前他说齐国他最尊重齐王,因为其他人都认为齐王只知功利,不配听取仁义之道,而只有他把仁义之道说给齐王听。而对王驩,他认为跟他说什么都是白费,反而起副作用,所以他不说。但是,他也不能把这原故说给公孙丑听,因为话说出来,传出去,得罪王驩,反而可能伤害自己。孟子就说:“说什么呢?没什么公事需要说啊,来回一切路途和礼仪,有司都安排好了,我需要说什么呢?”

既或治之,既,既然。或,是有人,有司,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既或治之,就是既然都有人安排好了。孟子和王驩前往滕国吊唁,有关事项和礼仪,自然都有礼宾司按惯例规格安排。他们出面就是了。有的注本把“既或治之”译成“他既然独断专行”,说王驩一路上独断专行,孟子不高兴,说轮不到他说话,这样把意思搞偏了。朱熹和张居正的注本,都解释说是有司安排,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guo)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xiao)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在齐国,他的母亲也跟着他在齐国居住,母亲去世,孟子将母亲归葬于鲁国。安葬了母亲,孟子返回齐国,在嬴留宿。孟子的弟子充虞就问:“承蒙您看得起我,让我来监理棺椁的制作工作。严,当时大家都忙碌,我有话不敢问。今天斗胆请教老师,我觉得棺木似乎太豪华了。”

棺椁,棺,是放置遗体的。椁,是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棺和椁之间,可以放一些死者的遗物和陪葬品。

孟子回答说:“上古时期呢,对棺椁也没有什么规定。到了中古的时候,才规定棺木厚七寸,椁和棺相称就可以了。从天子到庶人,对棺椁,也不是追求豪华,而是尽自己的一份心。如果受规定限制,不能用上等的木料,当然不称心。或者法规允许,但自己没有财力,做不到,也不称心。现在既没有法规限制我,我的财力也足够,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让逝者的肌肤不要挨着泥土,人子之心不就欣慰了吗?我听说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省钱。”

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比,是“为”、“使”;化者,逝者;恔,快慰。

孟子和母亲,感情很深,我们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从小,就是在母亲的教导下成长起来。母亲去世,孟子无以表达,唯有尽其财力,厚葬母亲。孟子葬母的奢侈排场,弟子们都觉得过了,也成为其他人攻击他的口实。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5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