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文类”作文应该如何审题立意?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总结了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题目,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高考中背范文有用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文章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为人处世之道,却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不知所措。然后,以此为引,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强调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综合思考,材料旨在让考生在别人的意见与看法中学会独立思考。对于别人对你的看法,对你的指责,对你的建议等外在因素,我们不应该一概接受、盲从、迷惑,而应该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自己设定的人生轨迹行进。还可以以小见大,明确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不能听不进任何建议与批评,但也不能盲目跟随;不能只学别人走路,也得结合实际,走出自己的风格。因此,考生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具体情境,由外在的看法指引,着重探讨个人应该如何做到独立思考,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2.典型任务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即要求考生从材料设置的真实情境出发,既考虑材料的显性要求,又综合考虑其中所包含的隐性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整体看待,切忌断章取义,如此方能做到精准立意。同时,考生必须在行文中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做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使文章具有灵魂。

  3.价值判断限制。本材料体现的主要价值观是:否定盲从,肯定独立思考,学会走自己的路。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从小处讲,考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不要让外部的一些杂乱声音影响自我判断。因人一旦失去独立思考精神,就会成为别人的提线木偶。从大处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正是这样一个立足实际、独立思考判断的发展过程。

  2.论证选材开放。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中提供的素材来支撑论点,也可以在材料提供的素材基础上发挥联想,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考生最好能够结合时事,立足个体实际,探讨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重要性,还要能宏观把控,从史实和社会现象等方面论证观点。

  3.

写作文体开放。除了诗歌,考生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散文。综合材料来看,写成议论文更利于表达思想。当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选择文体,但不管选择什么文体,都必明确文体特征,切忌写成“四不像”。

  【解题】

  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紧紧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情境指向来作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或者联想,并能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准确完成任务指令。

  材料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一种现象,微信朋友圈文章种类太多太杂,使人容易迷失了自我,失去独立判断能力,比如“不知咋活,不知咋过,不知咋吃……”这是从反面谈人没有独立思想的弊端;第二部分,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从正面强调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重要性。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是脆弱的芦苇,但因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反而成为整个宇宙中最坚强独特的苇草。材料本身的逻辑架构是对比论证。第三部分提出写作指令,触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考生在立意时,要综合考虑材料设置的写作情境,整体思维。综合来看,本题展现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的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能使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获得发展,使其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极大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高考“人文类”作文应该如何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