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Robot 超旗舰,Roomba s9+登场
了解扫地机器人的童鞋,对 iRobot 这家品牌应该有所耳闻,旗下的 Roomba 系列扫地机器人自发布以来的市场反响就相当不错,进入国内市场之后,也继续发光发热。
去年3月份,iRobot 发布了 Roomba i7+ 和 Clean Base™ ,创新性加入自动集尘的技能,很好地解决了需要经常清理尘盒的用户困扰。在今年1月份的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 ( CES 2020 ) 上,iRobot 推出了后续旗舰产品——Roomba s9+,近期终于登陆国内。
经过仔细体验之后,今天就跟各位聊聊iRobot Roomba s9+,它相较于老款的Roomba 980、i7+等产品有何升级之处?是否担得起旗舰之名?
二、Roomba s9+ 重塑外观,前方后圆易清扫
收到的包装是个正方体的大包装,内部包裹着一个扫地机器人和 Clean Base™ 自动集尘系统。
主机和配件是单独包装,边刷、滤芯、集尘袋都多准备了1套以供备用,比较贴心。
①【iRobot 扫地机器人】:Roomba s9+ 采用了前方后圆的造型。这次的s9+对边角清洁进行了大力优化,形状的改变是其中一部分。很显然直角边更契合边角的形状。之前 iRobot 扫地机器人基本上遵循着正圆的造型,一般方形就只有擦地机器人。
除了形状,硬件上也有大的升级。机器人正方型的前部加装了一个全新的3D传感器,能够以每秒 25 次的速度不断扫描Roomba s9+ 扫地机器人前方相邻区域的环境,在s9+的前方投射一个虚拟的等大的机身,以更好预判障碍,便于深入角落、紧贴着边缘和高效清洁大型区域。
顶部构造如下图所示,前部 RCON 传感器负责回充导航,后部视觉传感器负责空间感知,右上角按键面板负责手动控制。
尘盒盖的边缘是 LED 灯环,搭配呼吸灯效,可以显示白色、蓝色、红色等加以通知用户设备状态。
例如下图中的白色就是正在充电;蓝色则是进行重点清洁、集尘时会亮起;红色则是故障时的指示灯。
顶部中心是一个圆形尘盒盖,金属拉丝材质。其内放置着一个集尘盒,尘盒旁还设计有触点,便于识别是否关紧了顶盖。
尘盒组件的构造比较紧凑,侧面有可折叠提把,顶部是一个滤网开关,下方则是垃圾仓,出尘口则采用了单向阀,在集尘系统的大吸力下才能打开,平时就不用担心垃圾漏出。
尘盒顶部的有个开关,按下之后,底部的盖子会自动弹开,便于水洗集尘盒。取出尘盒能够看到对应的出尘口和进尘口。
机器人底部的结构如图所示,Roomba S9+ 将边刷升级成 30 毫米的26 度 5 爪边刷,并且主刷长度比 iRobot 上一代9系和i7+宽了30%
双效组合宽幅胶刷可以通过侧面的卡扣开启,可以取出进行清洁或者更换。
胶刷采用了特殊纹路设计,通过高速地相向旋转有效分解碎屑和卷入毛发,有效降低困扰毛刷式滚刷容易缠绕毛发的问题。
胶刷的 2 种颜色,对应着卡口的安装指示,算的上相当人性化的防呆设计。
②【Clean Base™自动集尘系统】: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自动集尘系统和 i7+ 的一模一样,可以混着使用。
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有所差异,主要是底座部分,充电接口和吸尘口的位置都进行了重新规划。
机器人停靠在Clean Base™自动集尘充电座时会向上倾斜,便于吸尘口从扫地机器人的出尘口吸取垃圾。
Clean Base™自动集尘系统也延续了隐藏式的电源线收纳和提把式集尘袋,尽可能的方便用户。
三、功能加码 / 清洁强化,Roomba s9+ 更省心
看完了外观之后,我们来聊聊它的功能。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扫地机器人的功能无非是解放双手,省时省力。控制面板上的三个键位,大部分扫地机器人都有,但定价却从数百到上万不等。导致价格差异如此显着的原因就体现在扫地机器人的软硬件配合上。清洁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请出我们四川人民最喜欢的花生瓜子,在“摆龙门阵”的时候,磕点花生瓜子难免会掉落在地面上,那么 Roomba s9+ 的表现如何呢?
①【常规清扫】:可以看到在常规的平地清扫中,长度为 30 毫米的 5 爪边刷将污垢及碎屑扫入机器人的清洁路线,大颗粒的花生壳、瓜子壳也能够一扫而光。
对于集聚性的垃圾,Dirt Detect™ 污垢探测模式可以自动识别,并对垃圾聚集处进行仔细清洁,直到清理完成了再继续清扫其他地方。用户也能够自行选择重点清洁(SPOT)的方式,此时扫地机器人会按照逆时针方向螺旋式工作,如下图所示。
②【边缘清扫】:此次重新设计了正方形的前部机身,并搭载了全新的3D传感器,胶刷和边刷也进行了升级,此外还加入了 PerfectEdge 技术,软硬件共同的配合实现了边缘清扫功能的强化。
▼当检测到墙壁及家具边缘时,扫地机器人会贴边行走,通过26度5爪边刷高速旋转,将隐藏在边角的灰尘和毛发扫入清洁主刷部分,以此清洁墙壁边缘和角落的灰尘和污垢。
▼扫地机器人在遇到内外墙角时会切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以实现更好的清洁效果。在清洁外角时, 机器人会在转弯后先后退再向前行进,以此保障转角处没有遗漏,能够得到有效的清洁。
▼在遇到内角时,可以看到方形的 Roomba s9+ 可以完美的贴合墙角。同时机器人会在内角停留 1 秒,使得边刷充分清扫到角落再进行转弯。
③【脱困避障】:机器人前部设计了一个缓冲层,搭配上3D传感器辅助预判,扫地机器人在贴近障碍物时会自动减速,接触也非常轻柔。
而在遇到地面上的门槛、线缆等简易障碍时,左右各一的动力轮可以在受压时自动调节高低。
在遇到地毯一类的障碍物时,会自动开启地毯增压技术,采用最大吸力清洁地毯纤维深处的污垢和碎屑。
可相向旋转的两个双效组合胶刷,在卷入线缆或绳子时会自动反向旋转,从而将线缆或地毯流苏吐出来,单刷一般是无法做到的,扫地机器人可能就会报障了。
④【Clean Base™自动集尘系统】:传统的扫地机器人在集尘盒满后,如果不及时加以清理,扫地机便会吸不进去灰尘,清洁工作会半路停止,影响清洁效率。
而在有了Clean Base™自动集尘系统后,Roomba s9+ 会自动返回基座,让集尘盒里的污垢被自动吸入集尘充电座中的一次性集尘袋中,然后返回之前停止的地方继续清扫,这相当于集尘盒的容量被极大地扩展了。
集尘袋如果装满,机器人就会提醒用户加以更换,用户就可以打开顶盖更换一次性集尘袋。集尘袋可以装入30个满集尘盒的垃圾量,就现在一般人家中的卫生情况,那么用上几个月不用更换不是问题,此前需要频繁清空集尘盒里的垃圾的烦恼不复存在。
集尘袋装满后将其取出丢弃即可,Roomba s9+ 采用的 Anti-Allergen 抗过敏原系统可以吸附 99%的灰尘、碎屑和过敏原,并将其牢牢锁在 s9+机器人的集尘盒及 Clean Base 自动集尘充电座中的集尘袋里, 滤网和集尘袋都有过滤性,也是为了防止不清洁的空气回流到家中造成二次污染。
⑤【断点续航功能】:Roomba s9+ 支持断点续航——如果机器人电量不足,它会自动返回充电座进行充电,在电量充足后回到清洁停止的地方继续清洁。我家面积不大,所以扫地机器人一次性就能完成工作,大概25㎡的工作耗时在49分钟。
⑥【iAdapt®3.0 智能导航+Imprint智能规划】:Roomba s9+ 通过 vSLAM® 技术的 iAdapt®3.0 智能导航,配合 Imprint™ 智能规划技术,能够在多次清洁后自动识别家庭的不同房间,精准地绘制出全屋地图。例如下图中,我家在经过几次清扫后就被划分成了 5 个房间,然后我按照实际的两室一厅进行了重新调节,并标记名称:客厅、主卧、客卧。
房间还支持禁区设置,我可以在添加矩形的清扫禁区,创建虚拟边界,在清洁时避开家中选定区域,相比于过去lidar绘制的地图更精确规整,可编辑度更高。
Imprint 智能地图可以让扫地机器人掌握已经清洁的区域和尚未清洁的区域,然后选择特定的房间进行清洁工作,就不用担心影响其他房间中正在忙碌的家人或者正在休息的宝宝。
此外在 iRobot HOME 中还可以设置定期的清洁模式和清洁偏好,甚至能手动调节吸力的大小。在完成清洁之后,用户可以看到工作记录,包括面积、时间、轨迹等。
⑦【Imprint™ 智能联动】:对于家里面拥有 iRobot Braava jet m6 擦地机器人的用户而言,还可以通过Imprint™ 互联技术让两台机器人相互协作,按照先扫后擦的顺序自动进行清洁,无需人工干预。
通过 iRobot HOME 应用程序设置扫擦联动,清洁整个屋子或某一个房间。 Roomba s9+ 会率先进行工作,一旦扫地机器人完成指定的清扫工作并返回充电座 ,Braava jet m6 擦地机器人就会被自动启动。
四、如何评价 iRobot Roomba s9+ 扫地机器人的体验?
随着 Roomba s9+ 的加入,算是真正站稳了 iRobot 的新旗舰产品位。在外观设计上一改过去思路,创新性地选用了前方后圆的造型,同时在表面工艺上力求创新,兼具了金属拉丝、螺纹、镜面等多种纹理,质感上凸显了旗舰的定位。在功能性上融合了Roomba 980 和 i7+ 各自的优势,并在环境感知能力和边角清洁能力上实现了软硬件上的显着提升。往细了讲,3D传感器配合Imprint地图赋予了扫地机器人更精准更高效的工作清单,PerfectEdge技术的加入则解决了过去扫地机器人在面对内角、外角、墙边清扫不力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说过去的扫地机器人关注的是有限范围的强力清洁,那么 Roomba s9+ 已经脱离了单一的军备竞赛,转而追求实现更少人力的智能化之路:别人扫不到的,它都能扫。别人扫不干净的,它能换着花样扫。或许这就是旗舰级扫地机器人该有的体验吧。
如果说iRobot Roomba s9+扫地机器人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个人觉得也有两点:首先是扫地机器人的SPOT(重点清洁)只能通过按键实现,手机APP中并未覆盖,建议完善。其次是在噪音控制方面,可以考虑优化静音设计,大吸力往往伴随着大噪音,如果能够低噪高效则更显人性化。iRobot 开拓着扫地机器人的能力边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兼具了强劲性能与优异交互的道路,希望未来也能够继续作为同行的榜样,愈行愈远。
本文到此结束,测评不周,敬请海涵。我是Geek研究僧,一枚爱好评测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