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年度力作《天才枪手》的十个细节
written by 南湖居士
看电影,看社会,在轻松愉快中刨根问底。相信很多朋友看过最近上映的一部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下面,我想深入剖析一下这部电影的十大细节,看看为什么它能够与当年的印度神作《三傻大闹宝莱坞》媲美。
1、选择学校是学生做主,还是家长做主。从电影当中,我们发现,小琳是不愿意转学的,而她的父亲坚持让她转学,这使得矛盾从一开始入学就产生了,也是小琳后续一些列不满与抗争的源头。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是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还是孩子心仪的学校?答案早已不言自明。所以,在此提醒各位,尊重孩子的选择很重要。
2、面对不公,家长是否首先做出妥协。在电影中,小琳父亲缴纳高额择校费,是第一次妥协。当校长以退学相威胁时,小琳的做法是据理力争,当面揭露校长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丑恶嘴脸,但是她父亲连着说“好的,好的,了解了”。明明是强制征收,反倒说是“甘愿付钱”。这种再次妥协,使得原本无助的小琳处境更加尴尬,这更加激起了小琳对这所学校的厌恶,使得师生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并且加重了父女间的不信任。所以,作为最亲近的人,同时是孩子最有力的坚强后盾,我希望家长有自己的立场、原则和判断,及时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加油打气,鼓励和支持,才能让孩子找到生活的正义之光。
3、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有人却把它当做了牟利的工具。电影里,小琳入学需要交纳高昂的奉献金,校长还美其名曰“给学校的捐款”。什么是捐款?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人士,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自发自愿给母校哈弗上亿的捐款,才是真正的捐款。拿上学作为条件,强制学生及其家长为学校捐款,那叫巧取豪夺。所以,外表道貌岸然的校长,其实是个禽兽不如的畜生。印证了曹禺《日出》的经典台词——偷!偷!这有什么做不得,有钱的人可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校长不做好榜样,就难怪学生不遵守道德了。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样学样,这是小琳心中“你拿我也拿”的理由,也是小琳在歧途上越走越远的推手。
4、读大学,找工作,文凭犹如契约,交易无法体现人才的真正价值。电影最后,班克认为不求职,使用其他方法照样可以发财赚大钱。这是因为,班克发现,工作其实也是另一种交易,然而把自己卖给工作单位,卖给职场,所获得的利益,远远不及自己单干赚的钱多。更可悲的是,工作中,他甚至还要受到屈辱,所以他决定自立门户,宁愿依靠非法方式谋生,违背初心。因为他终于明白,与工作单位交易,自己永远处于弱势,永远亏本;但是自己做自己的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人生的赢家,哪怕背负骂名,遭受别人的不屑,班克也要放手一搏。
5、学校采用掐尖战术,利诱资优生入学,贻害无穷。假如学校招生,不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人生理想,打开学生求知的大门,而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使学校脸面增光,那简直是教育的败笔。电影里,校长没有解释学校优势,以及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更没有人生哲理打消小琳的顾虑,却是通过奖学金和午餐补助留下小琳,本身就是埋下利益纠缠的隐患。小琳说“不划算”,校长用更加势利的方式回应。一旦出了问题,考试作弊败露,锅全甩给学生。这时候要求道德操守了,入学的时候为什么不考察学生的道德操守?在谈判桌上讲条件,拿学费做筹码,这又算哪门子的道德操守?起初央求别人的时候多加讨好,等别人入坑以后翻脸不认账,过河拆桥的校长为什么不提自己的道德操守?所以,小琳帮助同学作弊有错,校长强调规则意识虽然得理,可是批评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以让利来掐尖的行为,间接地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优质师资和生源,根本上是扰乱了教育竞争的公平秩序。
6、奖学金对于贫困生未必真的有用,减免部分学杂费对改善他们的生活无异于杯水车薪。在电影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奖学金只有区区5000泰铢,扣完税后是4850,还要2个人平分,实际每人只有2425。这些钱,只能够勉强支持他们在学校的日常开支,小琳的父亲仍然需要卖掉小琳的钢琴才能买车;而班克的母亲仍然需要带着病体,拼命洗衣挣钱,才能满足家用。再看看帮同学作弊,收入是23万4千泰铢,依靠这些钱,小琳的父亲不仅可以不用卖钢琴,就可以买车,而且还穿上了多年舍不得买的新衣服和新裤子。再看看新加坡奖学金,顶多只是取消了大学期间的国外留学的学费,然而去STIC当枪手呢?总收入750万,四个策划者,每人可以分得100万至200万,这些钱帮助班克购买了新的洗衣机,新的电动车,重新装修了店铺,使得濒临破产的班先生洗衣店重整旗鼓,极大程度地改变了班克窘迫的家境。所以,如果学校真的想要帮助勤奋刻苦的贫困学生,那就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搞清楚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想法,采取实在的有效的措施,而不是拿点可怜兮兮的奖学金糊弄人。
7、校园暴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其严重程度,已经上升至与黑帮结合的人生安全伤害。以往国内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都是局限在校园内的。但是电影揭露了更加不幸的事实,那就是校园暴力,往往与社会黑帮的无业人员存在牵连。阿派设计班克,其实是校园暴力事件,不过阿派让他的酒肉朋友出马,性质便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件事已经不单是停留在校园暴力那么简单了,而是有黑帮参与的买凶伤人的刑事案件了。
8、学生之间的小团体,使得不合群的同学被孤立,这是导致人生原则和道德底线沦丧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电影里,之前班克举报小琳及其死党作弊,结果是被同学们孤立,被看做是不合群的独行侠;后来班克挨打住院,同学谈及此事反而幸灾乐祸,这又使得班克被排挤到了绝境。站在悬崖边上,他只能在帮忙考试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逼不得已的让步。同意当枪手之后,阿派主动请坐,使得班克第一次感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和同学间的认同感,为了能够继续被同学接纳,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和玩弄他的阿派合作,直到考试作弊被发现,仍然执迷不悟,越陷越深。如何纠正不良风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个值得深思的难题。
9、简单粗暴地通过惩罚来教育学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发现小琳帮助同学作弊之后,校长只是很随意地将取消奖学金当做惩罚,一言不合,又劝说小琳主动退学吧。这是什么意思?黔驴技穷嘛,除了惩罚,没有其他招了。奈何不了学生,就让学生退学,连学校都放弃了,学生如何不自暴自弃?教育是用心呵护才能取得成果的,不是冰冷死板的踢皮球就可以拯救迷失少年。假如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懂什么是为人师表,不懂什么是教人求真,那么他就不配当一名老师,更不配批评学生,惩罚学生!
10、同学之间,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稳固的平衡无法打破。电影里,越来越多的人想上小琳的钢琴课,参与拿钱买成绩的勾当,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关系网络。后来格蕾丝希望小琳再次出山,在STIC当枪手,帮助他们考试,让原本已经金盆洗手的小琳重操旧业。这是小琳与格蕾丝及其死党,早就形成相互共赢,相互依赖,利益相互平衡的微妙关系。从出口恶气的快感,到帮助作弊成瘾,再到想退出却不能。不是不愿意刹车,而是杀不了车。在这种隐形的强大力量作用下,没有人可以跳出朋友圈沆瀣一气的激流。人与人相互依存,社会性决定了没有人可以逃脱依赖关系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恐怕是妄想,那不是心黑,是心灵依赖的水源本来是黑色的,此乃人性的大弱点。
最后讨论一下《天才枪手》会不会出第二部。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电影结局,小琳主动自首,也就预示着故事后来的发展方向——小琳、班克、格蕾丝与阿派及其他作弊学生,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即使不是势如水火,这三方面也可以说是相互恩断义绝了。小琳作为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拿出惊人的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际上打破了利益链条的最关键一环——没有小琳的帮助,班克无法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继续他的枪手生意,这彻底埋葬了班克非法获利的企图,必然导致小琳与班克决裂,同时也间接地断绝了班克与格蕾丝和阿派的联系。自首等于供出其他人,格蕾丝与阿派等其他作弊学生从此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高价买来的成绩立即化作子虚乌有,也就是说小琳与其死党的友情不复存在,只剩下怨恨与不满。所以,电影以小琳独白“对,决定权在我”结尾,这句话其实已经将电影后面的一切告诉了观众,真是神来的点睛之笔。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