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朱棣的帝王之心

读史使人明智。的确,不论正史、野史还是历史故事,都会带给人思考,给人启迪。但残忍、血腥、暴力也会让人忍不住哀叹。朱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涵盖了太多。争皇位时的残酷,做决定的睿智,战场中的果决等等。

《明朝那些事儿》:朱棣的帝王之心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01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对皇位早已觊觎的朱棣心有不甘,在道衍不停地建议下终于走上造反的道路。如果说朱元璋的造反是大势所趋,救天下苍生。那么朱棣的造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打造富国强兵的明朝。

朱允炆与朱棣相比,注定了会输。不是因为朱棣残忍,朱允炆仁慈。而是朱棣懂得帝王之术。一开始朱允炆就知道朱棣会造反,因此忌惮藩王的势力。所以,他即位就削藩。削藩直接导致了朱棣的谋反。

当对一件事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就贸然出手,不仅达不到想象中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得知朱棣谋反,他派出的大将耿炳文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当上级让下级完成自己不擅长的任务时,这项任务不仅下级无法顺利完成任务,还会让自己更加困扰。

后来,他派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却不晓得李景隆虽是李文忠的后代,本人却是纨绔子弟。这些例子足矣证明朱允炆并不了解他手下的大臣,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更要命的是两军交战他下令不许伤害朱棣,只因为不想背上伤害叔叔的骂名。这不仅让将领无法下达指令,更给士兵给了错误的讯号,更让朱棣有机可乘。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有慈爱之心,却缺乏帝王之心。做为皇帝,要民心,要权利,更需要平衡。这些,朱棣懂,朱允炆不懂。

02

朱棣的做法和朱允炆恰恰相反。找出朱元璋所制定法律的漏洞,发起靖难。宫中的消息自己无法得知,就收买了太监。找江湖人士,散步谣言,迷惑百姓。关键时刻,竟然救了他的命。他需要宁王的帮助,看中宁王的手下。打着避难的口号去收买他们,挟持宁王。

敢于背上骂名,利用朱允炆所下命令的漏洞,做自己能做的事。只要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朱棣从不在乎用了怎样的手段。无关君子还是小人。

朱棣对事情有全局的把握,他清楚接下来自己将要做什么。而朱允炆缺少的是自己的判断。对于帝王而言,征求大臣的意见是民主,有自己的判断是关键,让事情朝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朱棣能胜,还有他必胜的决心。他知道,这场战斗,如果输了,没有反击的机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他的心中只有我要赢。

谋生在人,成事在天。为了皇位,朱棣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做了一切可以做的。终于,他得到了。

在这场争夺中,他是最终的胜利者,算不上什么君子,十足的小人。幸好,他是一个好皇帝,不枉费历经千辛万苦。

03

他敢于背负骂名,也知道自己的皇帝怎么来的。即使这样,他依旧想要名正言顺,不认生母,认马皇后为母。试图篡改历史,然而所作所为依旧被后代知道。一个人不论做什么,费多大的力,历史终究会还原它原本的模样。

当年朱允炆削藩失败了,而今他却成功了。

不用他手上的权利所做的事情,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他不是好人,却是好皇帝。

他没接受过系统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在他统治期间编制完成了《永乐大典》。为宣扬国威,派郑和下西洋,让周边的人归顺大明。面对蒙挑衅,他亲征,从皇上变成将军,守卫明朝的疆土。他迁都,多少人阻挠,依旧完成。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三个辅政大臣,书生意气,理论有余,时间不足。他留给太子辅政大臣,堪当大任。

朝堂上他运筹帷幄,战场上他奋勇杀敌。但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朱允炆到底在哪里,是死是活。等了16年,终于等到了。

他谋反,当上了皇帝,却是一个好皇帝。他统治期间,明朝空前强大。大限将至,老天给了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也许,他生来就属于战场。生于战场的他,死于征途。

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好皇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儿》:朱棣的帝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