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行走

弹性行走

翻译整理:钟妍

文章节选自

《人,生来行走—筋膜效率和人体移动》第八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弹性行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Spring Walker 

人类拥有天然的野兽盔甲吗?

如果有,人类就不用从事技术类工作了,也无需使用护胸甲保护自己,不需要使用刀剑,不需要发明缰绳套马,不用外出打猎。

不用追求艺术,不用建设管道,不用制作七弦竖琴,不用搭建宫殿,不用铭刻法律,不用使用文字,不用古老的至理名言交流,也不用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希波克拉底聊天了。

——Galen盖伦

在过去4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两足动物步态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认可。两条腿走路有点儿像移动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妥协,因为,通过直立行走,我们会将下腰部和骶髂关节暴露在某种风险当中,但这缺陷比随时发生的死亡更有优势。

两条腿走路降低了我们暴露在阳光之下的机会,这当然也解放了我们的手臂,然后用于控制和使用工具,于是就有了火。这使我们的代谢成本更低,能够使我们前往距离大本营更远的地方。因此,奔跑和坚持打猎的进化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共同进行的——这让我们能够想象并预测任何进行捕杀动物的活动。使用火烹饪肉类并与其他人分享打猎心得(讲述与之有关的故事)——以及必要时合作打猎——这都有助于扩展我们早期的语言。

所有这些因素都与我们的适应能力有关,因此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可以使用的卡路里。相较于我们的旁系而言我们的脑容量更大,并且更强大。正如我们在恐龙身上所学到的——也是他们的代价——更大的脑容量不一定更好。我们聪明的旁系,尼安德特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但同样也灭绝了。尼安德特人身体比智人要大,但是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卡路里才能生存,想必身体不会很灵敏。

化石记录中很少出现软组织,因此我们无从得知我们的软组织与他们之间的差异。但是根据尼安德特人骨骼的坚硬程度以及这些骨骼的生长模式和嵌入点,似乎很明显的一点是,人体更轻的骨骼框架得益于我们的筋膜组织。直立行走使我们通过重力加载筋膜组织,完成向前、向后、侧向和转体动作。我们通过让筋膜组织挑战并伸展全身的弹性组织,从不稳定的纵向排列中受益。我们可以使用加载筋膜组织的能量产生运动,更为常见的是的运动就是步行。

人类作为幸存者对于筋膜组织的依赖程度是如此之大。发明那些利用最小肌肉力量和能耗的工具让我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多样化。正如我在书中所写到的,伦敦即将举办2012年奥运会,而智人的速度将从来不会超过猎豹,举起的重量不会超过犀牛,或者不会游得比海豚还要快,但是我们能够完成所有的这些活动,这是事实。迪斯尼公司在1973年的电影“罗宾汉”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动物游戏,但是这些动物游戏也只能在卡通世界中完成。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在如此多样化且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如此种类之多的运动。

我们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优雅轻松的完成大部分运动(一旦熟练的话!),这是筋膜效率的一个体现。正如Fukashiro所说的,“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动态运动涉及反向移动,收缩肌在伸展之后在向心阶段收缩,这通常可以定义为一个伸展收缩循环”(参见2006年发表的文章)。本质上说,通过我们想去某个地方的反向运动,我们能够有效利用伸展收缩循环的动力学,这是“正常运动中肌肉机能的一种本能方式…这是结合可利用资源的一种本能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在每一特定的运动状态下,我们会采用最合适的方式考虑最佳表现和运动经济性”(Komi于2011年发表的文章)。

当关节动作与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配合时——外加上任何运动中涉及的动量,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动力学如何通过某种渠道传导至弹性组织。利用关节垂直对齐以及平滑关节的不稳定性,我们很容易获得反向运动。嵌入在三维筋膜组织网络中的本体感受器能够激活所必需的肌肉,以缓冲拉伸弹性筋膜组织的动作,这有助于恢复利用代谢自由能的动作。

当我们在观察从McArdle的马从慢跑到飞奔的过程时,我们能够看到屈曲和拉伸的活动增加,更剧烈的奔跑需要将更多的载荷施加到组织上,以支撑并产生所需要的更强壮的力。四足动物很明显是一种全身参与的步行者。

弹性行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认为步态中两个转换点的动作是非常有趣的——脚后跟落地(Heel strike) 和向前推出身体( Push off)。在这两个转换点力进行力传导的逆向过程。

首先,在向前推出身体时,我们的骨盆从后脚向前移动,并产生一条再推出点沿着整个身体前部的张力线:

图8.1:在向前推出身体时,伸展位置拉伸身体的大部分前段组织,我们恰好将其称之为前表线。因此通过拉伸,我们可以将动能施加到许多屈肌上,以便在向前推出身体时释放。

弹性行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2:尽管前表线在踝关节的前方的下部较短,然而足背屈和膝盖伸展着两个动作必然拉伸后表线的下段。

弹性行走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3:肩胛带的反向转动通过螺旋线的阔筋膜张肌和胫骨前肌产生张力,这能够协助髋部屈曲和脚旋后。前功能线在相同的姿势上提供额外支撑,以伸展股骨。

弹性行走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4:背屈、膝盖伸展、髋伸展,髋外展和内旋是拉伸前深线的理想姿势,这将辅助身体向前推进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动作。

弹性行走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脚跟落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图8.5:在脚后跟着地时,屈曲的髋部姿势需要髋部伸肌的支撑。由于屈曲,髋部处于预拉伸姿势,后表线将被踝关节背屈进一步拉伸。

弹性行走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6:在股二头肌的使用中,螺旋线与后表线重叠,但是在脚后跟着地时,我们可以沿着跟骨倾斜产生的转动力向上从胫骨前肌和髂胫束传导至臀大肌(后功能链)。并在背阔肌上产生一个吊索形式(正如Zorn 和 Vleeming所使用的),该表层吊索处理的是旋前模式的转动方面,而螺旋线的深后段通过连接到骶结节韧带和对侧的长背骶髂韧带,有助于骶髂关节的平衡。

弹性行走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7:随着身体重心从人体中线转移到支撑脚,髋部朝着脚后跟着地一侧内收,这会加载该侧的侧线的下段。与此同时,上端侧线在对侧展开。

弹性行走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8:随着骨盆相较于胸腔的移动越来越快,并且越来越远,X形侧线将会在每一侧的反向上伸展。因此,这些“同侧”斜线会将两足动物步态产生的转动传导至肋间肌——这会受到手臂的反向转动和螺旋线/前功能线的“对侧”腹斜肌的抑制(请参见图8.3)。

弹性行走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8.9:随着腿的摆动和髋关节屈曲,摆动腿上的大收肌将会被拉长,以便在脚后跟着地之前预加张力,之后大收肌将辅助进一步屈曲。在摆动阶段,大收肌有助于拉伸深后部筋膜使脚底在脚后跟倒地之前旋后。

弹性行走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通过上面的描述现在我们能真正体会到筋膜的排列在步态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美妙之处。筋膜系统作为一个分隔器、连接器、力汇集和分配系统发挥着作用,不仅能够将力学信息直接通过其纤维传导,还能够感知并在任何时候依据作用力调整身体部位的刚度作出反应。

最后,感谢深圳创感科技的步姿专家便携式步态测试设备的应用让我在步态分析和纠正的学习过程大大提高效率,并且通过数据更形象地理解步态分析这个复杂而有趣的学科。从而让我对这本从步态角度理解人体筋膜高效运行的书BORN TO WALK的阅读更加高效, 让整个学习和翻译过程充满了乐趣。再次感叹行走这一人类既基础又完美的功能,真是走好每一步,就能获得大多数花钱费力想要获得的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弹性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