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模样

如果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模样_第1张图片

初读短篇集,我却用了长跑的耐性。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埃特加·凯雷特《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毛姆《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在经历阅读习惯和阅读认知上的一些波折后,没想到竟在最后沉下心来。我在想,所有的高山踏遍,是终会出现浅滩平原的。

在多达几十篇的小说中,想说太多的时候,却言塞词穷,无力表达。既然没有纵横捭阖式的“文字狂欢”,单就一个问题推心置腹,也能不枉此行了。以前懒于动笔,但现在即使懒劲未尽,还是逼着自己去写些东西。只有在读书与写字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最初的自己。诚如有些事,牵扯越多,越会模糊本来模样,以致于在某天蓦然回首时,竟瞠目结舌,哑然失色。那是一个慢慢安静的过程,也是一个极简的二维环境,在喧嚣之下,我欣喜地发现自己能有另一种活法。

初识毛姆,是他那本《月亮和六便士》,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就在极其平常的某一天,与稳定有序的生活决绝,着了艺术的魔,最后在塔希提岛结束了一生。当然,这是毛姆的一个长篇作品,但在短篇集《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有着类似的影子。爱德华,在其父亲破产后,为挽回自己尊严、赢得自己一向崇拜且倾慕的伊莎贝尔的信心,自告奋勇去太平洋小岛上做贸易。但后来,却再也没有回去,并且与阿诺德·杰克逊(伊莎贝尔家族避之不谈的人物)熟识,称自己现有的生活“已经获得了灵魂”。

“当我年纪老了,回首一生,我希望我过的是朴实、宁静、幸福的生活。尽管没有什么大作为,我将也是在‘美’中过此一生。你是不是认为我满足于这一些东西太没有志气了?我们知道,假如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他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于是,我在想,什么才是好的一生?我不确定怎样表达才好。但若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去看,至少会有可供参考的答案。现实中,确有太多人都想生活得让别人羡慕,让别人尊重。于是,他们竭尽所能,活出了别人眼中的样子,欢乐的时候多,幸福的时候也多,并且在不断满足别人期望的同时最后竟也不断逼着自己更欢乐、更幸福。但演员总有卸掉面具的时候,更可怕的是,太熟悉快乐与幸福的感觉,在独处独面现实时,落差就会愈发明显。当然,还有格调更为高远的人生,活得有高度、有志向,凭着满腔热情,为事业倾注一生热血。这毫无疑问是个大写的“人”,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功。以上都是可以从别人眼中看到的“好人生”,但其中滋味冷暖,也只有当事者明白了。剩下的大多数,或多或少都会有上述的影子,现实里也很少有独善其身不计评价的人,只是幸运的是,他们坚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按着自己的节奏铺展开对美好未来的追逐。

无论是特里克兰德还是爱德华,注定要受人非议或是大加指责,他们突破了常人的理解或可接受的范围,“取悦自己”的偏私行为最后都会要为观念的“惯性”埋单。读书的过程,是与书中人物不断交流的过程,从最初的的不理解、不支持,末了却成了作者笔下文字的“俘虏”。在刻画的形象里,我竟置责任、承诺这些现实看重的品质于不顾,相反,倒敬佩他们的勇气与执着,坚守那份纯粹与初心来了。我不知道这种活法能不能真的值得推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抹亮了人性的光芒。

当下,紧张而又太过程式化的生活节奏,像早已打消了活出自我的念头,现实中的阻力与压力远比文学字眼里大得多、重得多,于是乎,我们面对生活时,不断妥协、退让,任尘世俗套如野草般野蛮生长。幸运的是,即便如此,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温暖,依然能够在生活着的人们眼里看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笑。于是,尽管仍不能确定什么才是好的一生,但愿意让自己永远抱一份对生活的爱与赤诚,愿意为所处的生活竭尽全力,愿意为所有向好的事情孜孜以求,就已足矣。

窗外,看着正在马路上行走着的人们,心想每个人的背后都会跟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活法吧。尽管并不确定是否如他们所愿,但正是万千个行走的人们,鲜活了整个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