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note】周鸿祎和互联网方法论

周鸿祎和互联网方法论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以周鸿祎视角撰写的,以初期创业者和转型中的传统行业从业者为主要针对对象的创业和创新经验论。文章中大量出现了以小憾大,从而颠覆市场的言论。小的创业者,以及初入电商行业的转型者,在没有足够经验和人物力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盲从市场的情况。团购火了,大家就都去做团购,有人说O2O火,所有企业都想着怎么弄个平台来做O2O。事实上,周鸿祎否定了面对趋势,固执原地,甚至逆流而上的商业模式,认为趋势是无法打败的敌人,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生存要求。但同样的,并非所有企业和个人的情况都适合在“热圈”中生存,为了电商化而电商化这点,是完全不可取的。

所谓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对于更便利生产消费环境的需求促使的革命性行为。本质上而言,互联网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而不是门面的装饰品。若是建立电子平台,平台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必定大于其使用和维护成本。这些收益可能是显性的,如APP带来的直接销售量增长或访问流量增加。也可能是隐性的,所谓积累客户群,从免费到收费,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更多的企业现在处于因为对手持有网上业务,为了竞争而不得不发展网上业务的情况。用Donavon的话来说,“Just keep itself in the game”。我觉得,电子商务只有与自营业务真正契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怎么理解

单拿网上商城而言,业务的核心就是快捷,方便,以及相对而言的价格实惠。因此网上售卖成为很多快消行业的选择,受众面广,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带来的传播营销,只要与生产链和售后相结合,是能够发挥效用的。然而我曾经在看过一家订做西服的裁衣店,宣称只要客户提供尺码,用料要求,身形照片,就可以帮忙订做。翻看了一下订单和消费记录,少得可怜。裁衣店本身的最大优势,便是在于贴合身形,更改与自定义的自由,以及部分独立高端的体验。我们会为了一件体面的西装,亲自前往店中测量尺寸,触摸布料,观察做工和缝线,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试衣……这其中的客户体验价值要远远大于衣服本身的价值。网上商务在某些程度上破坏了这种的业务基础,使客户看不见摸不着,试衣还要等邮寄过来,之后再邮寄回去。一系列的过程最小便利化,使电子平台反而成了累赘

因此,无论传统行业是否转型,创业者怎样进入市场,企业的核心始终还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

我们常常会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点子,网上也在每天提出新的概念,附带相关联的运营模式。然而产品的初衷从古至今始终未变:它帮助解决了用户哪些问题?用户用它能够得到什么? 很多产品开发都陷入的误区,就是创造需求,单方面认为用户会按自己设想的那样行动。有个例子就是一款手机APP,设想者假设用户去别人家作客,看到玄关一双鞋子很漂亮,掏出手机一拍,照片上传APP就知道哪买的,多少钱。这个想法原本是基于便利化设想的,却违背了最自然的常识:用户可以直接开口询问鞋子的主人任何信息,而无需经过这样一番繁琐的过程最终得到答案。在设计者眼中,是一个点子-产品-用户的顺序,所谓pull strategy,后天培养需求。而务实的产品开发理念大多是用户-点子-产品,也就是说,只有与用户沟通,才能够根据最自然的市场反馈来获取消息,同时开发后续需求。培养需求和开发需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从积累的市场需求经验出发,寻找潜在的刚性需求,最终成为牢固的附加值。两者方向不同,理念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风险和投资效率也完全不同。

而在互联网产品开发这一块,他提到了“小步快跑”这个想法

微软曾经闭门造车,推出Vista系统后却发现市场变换太快,产品早已更不上变化,前期烧钱的投资收益少得可怜。因此得出,不由期望某一个版本带来革命,而是靠很多小版本来实现革命,从一个市场最需要的点进入,将哪怕粗糙的原型做出来,water testing之后,得到市场的验证和指点,再根据反馈进行开发或者调整。这点其实符合基本的摩尔定律,只是从硬件换成了虚拟产品而已。一开始就策划宏大的平台,将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全部考虑进去,再开始苦心钻研产品,出来的时候这个产品乃至产业却很有可能已经日薄西山。互联网本身也是个快消行业,唯有掌握市场和消费者的动向,才能才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形成长久稳固的用户群,一点点地积累平台所需要的资本和资源。平台本身亦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转换和成长,然后才能一点点地将企业结构和自身战略定位明确出来

对于刚创业或者刚入市者而言,一个好的产品是打破市场僵局的主要方法。然而做产品,并不以完美为主要目的。我们常看到电视购物卖手机,超长待机,高保真MP3,网络游戏,设计漂亮……等等等等,恨不得将所有优点全部带进产品里。然而这种产品我们都知道,什么功能都有,什么功能都不突出。超长待机,可以买诺基亚,还耐摔。高保真MP3,索尼的音质大家都有目共睹(MP3鼻祖),设计漂亮和网络游戏,加一千块钱买苹果,全有了还有面子……因此即使兼顾了那么多特点,产品本身功能平庸,定位混乱,必定是留不下深刻印象的,无法形成长期的品牌观念,发展进一步受限。不论做什么,什么市场,完美都不是必需的,必需的是一个极致。放弃面面俱到,将有限的资源凝聚到一个点上,才能形成压强。

至于用户体验这点,则明确区分了用户和客户的概念

以前做硬件,卖手机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厂商千方百计地吸引你来,把手机卖给你之后,就不太想和你打交道了。他们的主要利润就是来源于硬件,客户来无非就是退换货,要么就是更新修理,而这部分都是要额外出钱的,profit margin自然而然地下降,企业的目标还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现在,主要的商业模式开始转换,一批互联网公司进来,设计程序,建立平台和操作系统,然后找工厂代工。他们的硬件售价便宜,利润少甚至没有利润,靠的全是内部的访问流量和客户基数赚钱,这样一来,靠硬件起家的企业吃不消,只能被迫更着转型。他们中的很多还是纠结于硬件设备的优异性,却很少往真正核心的地方去思考。互联网商业的基本,是创造价值,不是为企业,而是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用户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满足之后积累客户容量,从而再去建立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QQ注册的时候不要钱,完全免费,微信也是,于是大家都涌进来,客户群一下子上去。然后呢?微信表情包,QQ秀,红钻绿钻……有很多人不买,哪怕高富帅也只是一条小裤衩就和你聊天,但总会有人,每个月投10块,来装点一下自己,这个装点的过程帮助了他装逼,从而满足虚荣心,对他产生价值,即使qq6亿用户里只有1%每个月购买QQ秀,一个月的月收入也有六千万。而剩下的人,QQ满足了他们在线传送文件,在线直接沟通的便捷,商务人士甚至可以将谈话直接搬到QQ上来,因为他帮助提高了效率。我相信,如果有一天QQ推出了一个专门针对商务人士的,满足要求的沟通版本,也一定会有人趋之若鹜,因为它给用户带来了价值

用户从企业处获得价值,不断地提出意见,反馈情况帮助企业更新,寻找产品不足,进而开发新的市场,进一步给用户提供价值……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是日后商业模式的基石。我们总觉得为人民服务是种大而空的道理,认为商人就是要从消费者身上榨取利益而无视贡献。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与经济体需要的,都是这样一种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先创造用户价值,在产生商业价值,做产品的时候忘掉概念和大趋势,从观察用户开始,寻找到其他大企业不屑于做,而用户真切需要的点,快速持续地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进而达到颠覆市场的目标。巨头经常会受制于自己的身高,反而观察不到这些小点,而这就是创业者的机会。

中国人一直被教育从众中庸,我们总是特别在乎输赢,成王败寇这个词从古至今都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很多的人并不是没有资源,没有动力去创新创业,却是缺乏面对失败的胆识。创新创业从来都是失败居多的,千百个人中有一个存活了下来,赚了钱,公司上了市,大家就把他奉为神话,推向神坛。剩下的那些人,却默默无闻地就此消失,甚至为人耻笑。我从来不觉得成功不重要,有些事情过程可能很美好,很激励,但是最后没有效果出来,这是对情感和资源的双重浪费。然而若是失败能够累积出未来无比成功的资本,那么我愿意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创业者很多的初衷非常物质化,比如我要赚多少多少钱,我要公司上市怎样怎样。这种目标很难使人长期做下去,因为人若只是为了赚钱,遇到创新时的苦难就会吐槽“我已经赚到钱了,何必吃这个苦呢”,然后轻易地放弃。赚钱的方法多种多样,公司上市,投资基金,人会越来越偏离自己当初的目标,也就没有了再次冒险的勇气。因此我觉得,有的时候,信念比物质目的更重要。后者是短期的需求,而前者是真切的,贯穿人生的价值链,仅希望若有一天真踏上这条道路,自己能铭记这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reading note】周鸿祎和互联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