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想赢,死于出家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1张图片

1

前两天有个在某互联网公司做技术的好朋友晓辰突然给我发微信,说他的老板今天找他谈话了。

我还以为是他最近工作不顺的缘故,正打算安慰,他接着说,老板要给他升职,最晚年底就会落实。

我又正打算恭喜他,他又接着说,所以我打算辞职了。

我一时间都愣住了,根本没能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升职难道不是好事情吗?

他接着说,他觉得目前的岗位挺好,他不想要改变,也懒得改变,即便改变之后意味着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和更好的未来,可他就是不想要。

升职以后可能就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自己原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我没什么欲望,也没什么野心,我觉得现在这样的生活也挺好的。

他如是说。

之后,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了说这件事,有个共同好友给他留言调侃“拒绝升职,你可真是佛系了”。

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晓辰就是最近被火热讨论的佛系青年了。


2

所谓佛系,表面上看是“随缘”,其实说穿了,就是“不在乎”。

能不能拥有真正交心的朋友,不在乎,能不能拥有理想中的真挚爱情,不在乎,能不能实现理想,不在乎。

健身效果怎么样,不在乎,生活是否健康,不在乎,明天中午吃什么,有没有光明的未来,不在乎。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2张图片

新世相写到过一位佛系母亲,她没给孩子报兴趣班,也不准备换房子去海淀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特别认可一位日本绘本大师的话,叫做“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不会多,何必让他们的童年那么苦?”

是的,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不会多,有出息的那个不一定是我的孩子。

但是,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不会多,那为什么有出息的那个就不能是我的孩子?

还没开始尝试,还没开始努力,就先决定放弃,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通常见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在乎不起了。

北京一套学区房售价早已经突破千万,给孩子好的教育,轻飘飘一句话背后是多么巨大的代价。所以,兴趣班、有出息,随缘吧。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3张图片

谈个恋爱,单纯换个工作就很可能成了异地恋,从昌平到朝阳可是比从北京去天津需要的时间还要更长,你不是跟人在谈恋爱。所以,不主动、不拒绝,随缘吧。

做个工作,今天还在努力奋斗,打算为之奋斗终生,明天就可能因为融资没到位而转头倒闭,你没看到今年冬天以来,已经倒掉的小蓝车和正在倒掉的乐视吗?你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有没有明天。所以,爱加班、不加班,随缘吧。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4张图片

我们是不在乎吗?不是的,我们是太在乎了。

有哪一个自嘲佛系的年轻人不想要一个爱情美满、理想实现,不想要事业红火、健康顺遂呢,那些说自己是佛系青年的年轻人们,单纯只是被这个时代伤透了心,单纯只是不敢要再当众说出自己的“在乎”了。

他们怕说出了自己的“在乎”后,万一输了会难堪、会羞愧,所以干脆就直接说自己不在乎好了,就如同那些总在考前说自己完全没有复习的同学一样。

所以,“我不在乎,随缘吧”。

但是,不是这样的啊!


3

其实,我们如今的社会状况与年轻人们的心灵状态与曾经的日本、美国是格外相似的。

在日本的八九十年代,在经历黄金十年的经济飞速增长后,日本进入了大萧条时期,那些房价虚高、自杀率上升、失业率降低的日子里,日本的年轻人们越来越不想要面对真实世界里的艰难和痛苦,转而把注意力投入到了二次元世界中,那里有漫画、有小说、有游戏、有所有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理想,也因此促成了专属于日本的御宅文化的形成。

至今为止,秋叶原、ACGN都是日本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可在最开始的时候,那只是觉得人生陷入虚无的年轻人们用来逃避现实的一个避风港。

因为它的年轻人“不在乎”了,他们只在乎二次元中的美好幻境。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5张图片

而在美国的六十年代,二战后经济被大力振兴,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之后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社会生态固定而不平稳,那个时候的美国年轻人在干嘛,他们发起了性解放运动,他们开始每日浪荡在派对中,他们陷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里。

还不够具体的话,想想《阿甘正传》里的珍妮,在当年那些年轻人轰轰烈烈的青春,珍妮就是那个社会背景下跟着乐队主唱远走高飞,并最终身染重病,不治而亡的。

那部电影所说的就是这个,因为它的年轻人“不在乎”了,他们只在乎性与快乐,他们只在乎派对和放纵。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6张图片

现在再回头来看我们此时此刻的“佛系文化”,是不是有点眼熟了?

可是,就算在那种“整个社会都不再在乎”了的时代,依然是有人在乎的啊,依然有马丁路德金在大声疾呼“我有一个梦想”,依然有人类登陆月球,依然有嬉皮士文化的发起,依然有人在为妇女争取权利。

如今我们都知道的东野圭吾就是从日本的那个时代走过来了,他在那个时代里艰难寂寞地写了十几年小说,那段日子因为要靠版税生活,他常常一年要写两本长篇小说,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水平层次不齐的作品。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7张图片

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还曾经自己跑到书店里,把自己那些不畅销的小说搬到显眼处,甚至自己买下了大量自己的小说,试图营造自己很畅销的假象。

他就这样熬了十四年,直到1999年的《白夜行》才终于大红大紫。

有没有吃过苦,有的,想没想过放弃,从没有。


4

2017年,是有点特别的一年,“焦虑”一词被从年头说到了年尾,从年轻人到中产,从90后到油腻中年,人人都被吐槽,人人都被嘲笑,以至于到年尾,大家终于都是佛系了,大家终于都不在乎了。

可不应该是这样的。

你才二十多岁,如果你现在就已经认命了,那未来那么长的人生,你要怎么去过啊。

欲望也好,理想也好,物质也好,精神也好,你得在乎点儿什么东西,你得在乎点儿什么东西。

一位正在出差中的前辈跟晓辰说。

生于想赢,死于出家_第8张图片

晓辰当年高考用了十二万分的努力才考进的南开,用他的话说,你们都是没考好才考进南开的,我不是,考进南开已经用尽我全部的努力了。

他曾经唯一的诀窍就是勤奋,别人学一遍、他学三遍的那种勤奋。

在跟前辈聊过后,晓辰最终接受了升职,并且难得一见地显得有些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如果一定有人赢,那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

他说这话时,身上闪着少年时的光。

退一步讲,即便是最后你输了,那你输掉的是什么?

你输掉的最多就是一个跟所有人都一样的普通人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于想赢,死于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