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略》看卫青的统帅力

简单翻了翻这本兵书,内容虽不及《六韬》那样极为广泛丰富,寥寥几千字下来确是简明扼要的精华!作为大一统王朝第一本兵书,吸纳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精髓又不失汉朝的时代特色,简直就是汉军的红宝书^ ^

挑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读起来倒是与史记中对卫青记载的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论到用兵之道的问题上,书中提到: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用兵的要义,在于注重礼节,厚给俸禄。注重礼节,智谋之士便会前来投奔,厚给俸禄,忠义之士便会视死如归。

且不说士“励义以死之”,对于大部分上战场的士兵来说,俸禄确实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激励之一。

淮南衡山列传中:

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

无论是对士的以礼相待还是对兵的以恩相对,都做到了~

卫青在军中被汉武帝拜为大将军后,对于三子封侯的赏赐坚决辞封,固谢之原话:

臣幸得待罪行闲,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闲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以及:

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

这里,除了卫青本人时时刻刻记着我身后的将士之功外,私认为汉承秦制,对于军队的犒劳整体做得还是不错的,武帝本人也很清醒:

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今固且图之。」

然后是为将之道篇: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军谶》曰: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

一大堆要求看起来就像合格将军修炼记23333

为将帅的,是国家的命脉。将帅能够控制战胜敌人,那么国家就安定平静。兵书上说,担任将军,必须做到清正廉洁,宠辱不惊,能平等待人,整治军队能接受意见听取诉讼,能接纳旁人,能采纳好的意见,能为国家图谋划策,要能执掌统率全军的大权……

总结下来就是品行+才华缺一不可咯:

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

最后是关于为将之德方面,《三略》要求颇多: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读到这里好熟悉啊有木有,再接下来:

《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教科书般身先士卒的将军XD

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

虽古名将弗过也。

《三略》除了用兵论还牵扯到大量治国论,与其说是兵家书不如说是为王者书。和六韬的黄老道家思想相比颇具汉家“霸王道杂之”的特点。虽然挂名汉初隐士黄石公,但据说成书于王莽时期,最早也不早于西汉中期。

既然卫青的为将之风已在这本书中体现不少,个人倾向于是他进宫后担任建章营骑期间,借着良好的平台涉猎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兵书,吸收了各种兵家思想,再加上秦末汉初的精英们珠玉在前的政治统治和治军经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理论知识迅速满级。输在起跑线上算什么!中途可以坐火箭开挂啊!

而且,从他统兵时的风格也能很好的反驳庄春波先生武帝评传里对于卫青“因为独尊儒术的潮流……受到儒家思想侵蚀……”的评价。一个十几岁三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少年将军跟着一位爱搞事“说一套做一套”熟练玩弄儒、法、道、阴阳、纵横之道的少年天子混了近十年,怎么可能学儒学傻了。

先发几段,以后再继续补充(˶‾᷄ ⁻̫ ‾᷅˵)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三略》看卫青的统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