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理论证明:外遇是必然的,专一才是偶然。

马斯洛理论证明:外遇是必然的,专一才是偶然。_第1张图片
图来自网络

70多年前,有个著名的美国老头儿,叫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一种理论,说人有五个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由低到高依次呈阶梯状。

这种理论,是构成现代人本主义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人力资源行业、教育行业、管理学领域等被广泛运用。

尽管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实际上,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马斯洛理论也是一理通百理明。


马斯洛理论证明:外遇是必然的,专一才是偶然。_第2张图片
马斯洛理论阶梯图

- 01-

五个层次是什么?简单地阐述。

生理,就是有吃有喝,能拉能撒,有衣服御寒。

安全,就是平安、健康、财产有保障,即生命不受威胁,有房住,有钱花。

社交,是亲情、友情、爱情、正常的交际往来。

尊重,是活得有尊严、有信心。

自我实现,是个人理想与抱负发挥到最大程度。



- 02 -

关于这五个层次的取舍关系,用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诗来阐释,就非常直观。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在这首诗里,社交需求(爱情)>生理和安全需求(生命),但当社交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自由)发生冲突时,在裴多菲心里,后者占据了更高的地位。

再比如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不会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而是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这首诗里,舒婷畅想的是一种与尊重和自我实现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爱情。


马斯洛理论证明:外遇是必然的,专一才是偶然。_第3张图片
2016.9.6

- 03 -

当理解了这一点,你再来看身边的种种:

为什么穷乡僻壤出刁民?为什么贫贱夫妻百事哀(虽然原诗并不是这个意思)?生理和安全需求都没有满足,谁愿意跟你扯道德礼仪的淡,谁有那闲工夫谈情说爱。

为情所困要死要活的人,正是吃饱喝足了,有精力捣鼓折腾,但是自己本身没有足够奋斗目标和价值要求的人。

遭遇家暴、出轨、没有感情,却因为考虑到倘若离婚会“经济困难”、“不好再找对象”、“独身女人带着孩子生活很惨”而苦守,是为了保住生理和安全而不敢憧憬更高的需求。

而那些因为怕被人笑话而不肯离婚的,则是过于在意面子(尊重)而宁愿忽略感情(社交)。两个走向,两个极端。

“贵易友,富易妻”、“男人有钱就变坏”,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是常态?

我们的父母辈相亲结婚白头到老的那么多,为什么现代夫妻问题却层出不穷?

因为当人不再为衣食所困,当人受过教育了、眼界开阔了,想要的自然就更多了。

怎么样?这么一想,是不是豁然开朗?



- 04 -

所以,如果遭遇感情上的不如意,请别茫然失措,别愤世嫉俗,别哭着喊着要对方给个说法,也别说什么“再也不相信男人/女人”、“再也不相信爱情”之类的蠢话。

你得明白,这是人的本性,不分男女。

只不过是男人的胆子大、代价小、更具客观可执行性,所以概率更高罢了。



马斯洛理论证明:外遇是必然的,专一才是偶然。_第4张图片
2016.9.7

- 05 -

《三字经》教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No,人之初,性本恶”。外国人的教育理念也是植根于人性本恶的基础。

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学习礼仪,才要教导廉耻。

妈妈们应该深有体会。孩子的成长期里有一段是完全自我、绝对排他的。这个玩具是我的,这些吃的是我的,这个地盘是我的……你们都不准动,动了我就跟你急。什么分享意识、谦虚忍让、和谐共处……那都是后天教育养成。

人性是不能消灭的,只能控制。

人天性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人天性得陇望蜀、欲望无止尽。

对应到两性关系中,变心和外遇就是必然的,从一而终才是偶然。

这种偶然,可能是由于两个人永远都有新鲜感(几率万中无一),可能是你有很强的道德责任感强行控制住了自己的恶念,可能是你面临的诱惑还不够大,也可能只是缺乏客观条件,凑合着过呗。

好像很悲观是吗?

很遗憾,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木心先生写过一首诗,后来演化成了我们熟悉的一句,“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很遗憾,我们不是身处在那个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斯洛理论证明:外遇是必然的,专一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