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孩子对未来很茫然|青少年的气象【魏濂】

青年的气象就是国家的气象,更为具体的,就是在某一瞬间让你产生一种暗自叹服的气象。可能你会竖起大拇指,“嗯,不错!”这就是我在天行一中国际课程夏令营当中,那些青春稚嫩的学生给我的感觉。他们给我的教职生涯又增添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又增添了对零零后的观察的一个维度,无疑,这是我的幸运。

当然,同时在我从教的生涯中,越发感觉青少年在不断的进步,而我如果故步自封,不持续去迭代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更新自己的认知系统,不重塑自己的价值体系,走向被淘汰的命运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前天,我应天行一中国际课程体验营的邀请,在龙虎山做了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梦骑士”——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这样的题目是感性的,我知道,他并非要给学生带来某种理性而客观的认知,而是在我们相处的有限时间里,能够点亮这些青少年的心灵,希望能够让他们真正获得某种向上的动力。

根据校方提出的要求,希望这次的讲座对孩子们至少要有点帮助,具体应该是在孩子们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是生活的希望,是梦想的远方,是一种向往、冲动,是一种对青春的肯定,对生命的礼赞,对可能性的认同。希望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能够让他们增加更多的自信,而不是终日被糟糕的氛围所笼罩,不是被现实中诸多的困境所阻碍。当然你也可以把这场讲演理解为一种“心灵按摩”,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激励”,总之,让我们的青少年懂得生命的美好和无限的可能性。

虽然是一场“命题作文”式的讲演,但我还是乐意前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一线教师,我是乐于与学生接触的。而站上讲台更是教师的天职,更是教师终身的事业,与青少年交流能够让我们最快速的了解这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前沿的思想动态,了解这个时代对青年的包容、肯定、批评、质疑……所有这个社会的熔炉式的观念与想法在青少年身上如此聚焦,而又如此碎片。

青少年似乎成了时代的某种隐喻,就像有社会学家或者企业家宣言,我们的国家来到了一个“青少年文化强势话语的时代”,因为我们高度盛赞那些对青春个体的执着与痴迷,我们的社会围绕着青少年所采取的思考、策略与指导性方针已经浸透到商业形态中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在谈论青少年的时候,我们都会以一个十分物化的语词来强调他们与大众的不同——“小鲜肉”。

而同样来到这个夏令营,我的言论导向和讲座中心可能也是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某种意义层面的心理按摩,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善意,感受到他们是可以被理解和被宽容的。尽管从商业层面而言,这也是另一种“消费共谋”,因为我们需要让学生产生信心,产生通过接受国际教育而能成就自我,进入世界百强名校学习的信心。

通过了解,我得知目前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状态:这一批学生都是刚中考完,初三升高一的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大多数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来参加下夏令营,给自己漫长的暑假做一点时间的消磨和放松之用,故而都没有一种相对成熟的心智和明确的判断走国际教育这条道路的。而关键之处倒不是在于此,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孩子根本没有一个队未来规划的清晰概念。很多人会认为说,孩子还年轻,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未来怎样呢?

但对比国外同龄青少年,很多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了。但是我们的孩子似乎仍旧没有走出这种传统的窠臼,所以我们才需要给孩子希望,并提供一种具体的教育指导,一种更为具象的职业未来。

如果我们只知道让孩子学习,考高分,进明校,而不告诉他们人生未来的道路,以及遇到坎坷和坑洼时,如何走过。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是懒人教育,更是不负责的教育,因为你没有告诉孩子,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如果没有考上名校怎么办,在中国家长的心理从来没有“失败”这个词语,不知道是家长自己难以承受“失败”这样的字眼,还是他/她让孩子没有选择失败的权利。

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如果你只知道告诉孩子考试,但是却不教育他如何安排好生活,确立好自己的职业选择,这将是一件多么失败的事情!!!

我的同学清华大学毕业,当年考上清华时全村办酒席,把能得的奖励都得遍了,学校奖励的,村里奖励的,新区奖励的,当地县管教育局奖励的,社会捐赠的,报纸媒体的助学金,等等加起来可能有近五万块左右,这笔钱着实帮了他一个大忙,不仅让他上学了,而且改善了一下自己的家庭。

他来自于一个生活相对比较困难的农村家庭,从小父母只能告诉他要努力学习,所以他也知道只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在中学忽然用功,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并在高中时期顺利进入重点班,并在高考中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因为分数刚压线,所以最后只录取了清华外语学院的日语系,学习日语专业。但说实话,学习日语并不是他喜欢的专业,但是他从来不知道“大学专业”意味着什么?因为无人指点,自己也不善于请教,当年他也就这样懵懂的上了大学。

然而,在他上大学期间,从我们的通信可以感知到他在清华园的自卑,清华外语学院日语系清一色都是女生为主,且相貌端正、家境良好,基本都是“国内大学,国外留学”的模式,而我的同学则来自于一个中部落后地区的乡村,他在清华完全没有任何自信,进入大学后那点学习的自信力全然崩塌。从前可能他在县城是“学霸”,但是他在清华只能用“一般”甚至“平庸”来形容,社团不爱,活动不参加,性格比较冷僻,再加上外貌的原因更他产生了一种极度的自卑感,连班级里的女同学,他都不敢说话。所以他就这样煎熬般的度过了三年,到清华第三年的节骨眼上,他知道了国家号召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消息,儿时的军人梦又让他做出了“从军”的选择,加之他面临现实尴尬的境遇,他更是坚定了自己入伍的选择,他要逃离这个让他感到极度伤心、自卑的校园,他来到部队最基层的地方。

是的,他没有任何想法说我要绝地反击,要用优秀的学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是他选择了逃避。正因为在大学他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所以始终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他说北京四年(3年本科+1年研究生)就是我晃荡的四年,荒诞的四年,最无力的四年,辜负青春的四年。

其实他是热爱读书的,这是他的爱好,但他的读书爱好没有帮助他做出“接地气”的职业选择,更多是的是增添了一些“文人的忧愁”,增添了些理想主义的“不得志”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酸腐”。原以为入伍之后,军人的刚强会锻炼他,但是那两年的军旅生涯彻底击碎了他的军人梦,他被分配到了一个类似于炊事班的地方,整天负责部队菜园的整理,完事儿就是日常的操练,那些日子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度过的,只知道那段日子他与我的通信中断了很长时间,可能足足有两年之久。据他后来所言,只能用“枯燥”和“郁闷”来形容,基层部队的风气完全像是“流氓”,这是他的原话。

而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怎么能够从心里根本认同呢,两年之后,拿了退伍津贴,学校的四年学费也免了。作为回报,学校还可以为他优先保研,原本还依旧青春的他可以选择继续读书的,但是此时的他又焦虑于现实物质的困窘,想到读完研究生后才能出来赚钱,觉得太晚了,于是在研一时期,研究生也不读了,于是就南下广州,展开了自己三年换四份工作的“至暗时期”。

毕业第五年,如今终于回到家乡,想过安定的生活,但是他身上还背负着因炒期货而欠下的十六万巨债,所有的一切都让无比焦虑,脱发现象更加严重。他曾告诉我他想过自杀,面对镜中的自己,他都认不出这是谁了。当他回来站在我面前时,我也差点没认出他来,那种沧桑与迷惘,从他的气色中就能显现出来,而从前那份高考状元的从容与光彩也早已消散。

他可能是一个特例,但是他用自己不长不短快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一个孩子当他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者说当我们所有的家长都焦虑于眼前孩子不能进入名校学习而焦躁不安时,我要告诉大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谁也不知道孩子的人生际遇是什么,谁也不可能知道一上来我们的一生会过成什么样子,同样的话,我见到我的同学时,我也这样鼓励他,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就是这样的安排”,而改变最好的时刻就是现在。

从我同学的身上,我至少有几点要告诉我们的家长和孩子;

1、永远不要盲从社会规则,家长也好,孩子也罢,都要记住人生的“不可复制”性。别人成功的路径不一定适应你的孩子,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真正发现孩子的热爱,并提供持之以恒的帮助与鼓励。

2、永远不要迷恋名校,未来的专业比学校更重要,以我“专业主义者”的执着浅见,永远相信专业胜过学校,而家长也不要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帮助孩子进入他不想进入的学校。

3、给孩子早做职业规划,这在西方已经比我们领先近半个世纪不止。职业规划,重在规划,而职业的选择可以随着不同的阶段发生变化,或者随着自己最后的专业选择来确定。

4、要有耐得住寂寞定力和“坐冷板凳”的正确心态。这是一个急躁的社会,我们不仅面临中国“五千年未有之巨变”,更是身处在时代浪潮风起云涌的中心,内心没有秩序感、平衡感和坚定信仰的人随时容易被裹卷进海潮中不能自持,只能随波逐流,失去自我。

5、永远怀抱梦想,因为你不知道它哪一天会实现,所以永远不要打击自己孩子的自信心,要永远鼓励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能确定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那么你成功的概率比同龄人更大。

6、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多孩子锻炼的机会,多让孩在校参加社团活动,在家参加家庭活动,在社会参加一些公益项目,培养孩子的情商可能更有助于他日后融入社会,融入团队和工作角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如果孩子对未来很茫然|青少年的气象【魏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