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摆脱童稚状态
有人会争辩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应该为他们做牺牲。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牺牲的代价时让成人也变成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未来。
这章是在说美国早些年为了“净化”孩童的阅读环境,大张旗鼓地删减文学章节、抨击文学作者,然而并没有起到正向作用。后来又举了欧洲某国(我忘记了)按年龄取消禁书后,性犯罪率下降。
结合下一章,我深深觉得王小波写《摆脱童稚状态》就是为了给自家媳妇打广告。
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这是一章赤裸裸的秀恩爱的范例。而且,我竟然从中学了很多做学问、做科研的道理(我一定是上的假学)。
大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客观地报告。一个发现一经报道,就与研究者没有关系。它的正确与否,自有实践和别人来检定。专业作者只求别人知道他的发现,却不肯做努力去感动别人,震撼别人。发现的正确与否,与读者的情绪无关。
人在社会上,有出生,有死亡,有婚丧嫁娶,有前因有后果,完全可以自圆其说。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这就需要对各种文化给予不带偏见的完整说法。这也是所有的读者都爱看的。我们做理论研究也是这样,要想出新东西并且能让别人明白,自己就需要对各种理论有完整的了解、贴合实情的理解。这样的paper也是编辑们喜欢的吧。
不管怎么说,自己觉得好和别人说你好毕竟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村落中人把后者看得极重,实在是出于不得已。
李银河吧村落文化看作一种消极力量,是因为这种文化中人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眼前这个自然村里,把宝贵的财力全用在了婚丧嫁娶这样的一些事上,生活的意义变成了博取村里人的嫉妒、喝彩,缺少改善生活的动力。这个文化里,人际关系的分量太大,把个人挤没了。
李银河的研究工作是朴素的。作为学者,......,她追求的是事事清楚、事事明白。事事清楚、事事明白,无论是在科研还是生活中,是多么难得可贵的态度。
“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唉我们现在做科研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质疑精神,一方面又要求结果、理论可以从前人结果中得以验证。我现在说不清楚这两点是否矛盾,可能是不矛盾的,因为这二者讲求“平衡”二字,中间的平衡点就是对的态度。
他(弗洛姆)说过,马林诺夫斯基也说过,科学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服务。我们不能保证每次研究都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应保证他们都是出于善良的愿望。
我们认为很严重的事,她(同妻)却以为不严重。可是一旦她知道了这件事的内情,定然会勃然大怒,以为受了愚弄。... ... 必然会有人认为,我们揭开了社会的疮疤,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因为我们把被愚弄而不自知的平静,转化为自觉被愚弄的痛苦。其实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疮疤早早揭开的话,就不会有受愚弄的人。
就整体而言,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对这个社会视力缺陷的忧虑,以青蛙的视力来打比方,青蛙的视力也有类似的缺陷。它能够看到眼前飞过的一只蚊虫,却对周围的景物视而不见,于是在公路上常能看见扁平如煎饼的物体,它们曾经是青蛙。它们之所以会被车轮轧到如此之扁,都是因为视觉上的缺陷。
同性恋研究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年解释的事,那很可能那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
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真是爱死了王小波这充满理性又有趣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