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个人认为,是我读过的,有用的书里面最「枯燥」的一本!
但介于这本书对提升阅读的理解力非常有帮助,即便它枯燥无比,我也希望书中的方法能够帮到更多的人。所以我决定写一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原版是英文的,也有中译版。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太「啰嗦」,中译版就更显枯燥,我曾读到1/4的部分就再也读不下去了。介于我读的是原版,我下面写的东西基本是根据我对原文的理解来写的,可能和中译版会有细微出入,所以在下文中一些关键部分会附上原文,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
————————
本书开篇提到了一个观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获得娱乐?信息?还是理解力?这取决于我们读书的方式。
而这本书,并不是为娱乐而写的,作者试图教我们一些方法,来改善我们读书的方式,以提升我们阅读的理解力。
作者把阅读分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 (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 (inspection reading),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我认为大家都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第一层次的基础阅读就不提了。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我记得书中这一部分,好像是表达了一个这样的意思:假如你拿起一本书,就开始从头读到尾,那这个方式,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在理解书中细节的同时,去想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这很困难,也很低效。那怎么办?答案是,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提前了解这本书主要说什么。
检视阅读的方法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略读(systematic skimming),也叫预读(pre-reading)。方法如下:
1,先看看书名页,如果有序的话,看看序。注意副标题,或者其他一些可能指示出书的范围,目的,或者作者行文角度的信息。看看能不能通过这些信息,先在脑海中给这本书分分类。
2,研究下目录。目的是为了大概了解下书的架构。
3,如果书中有索引页,可以看看。这么做,可以快速评估书中谈到的话题。如果你看到一些似乎很重要的术语(terms),至少顺着看几段被引用的内文。
4,溜一眼书封上那些吹牛皮的段子。如果除了被咱看穿的牛皮之外言之无物,那么很可能书中本来就没说什么重要的。
5,如果你还不清楚这本书要说什么,那么看看那些可能对作者论点(argument)很重要的章节。如果章节的首尾部分,有概括性的陈述,那么看看吧。
6,最后,可以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turn the pages, dipping here and there),读个一两段,或者连续好几页,但不能再多了。
第二部分,粗略式阅读(superficial reading)。
1,在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下来做查阅或者思考,先把书完整读完。不要在你不懂的地方而停留,注意你懂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和看不懂的地方死磕,很容易遇到阻挠和泄气。而大多数情况,死磕的结果都是失败,而且容易迷失。在读第二遍书的时候,那些看不懂的地方,会有更多的机会看懂,但前提是,至少通读了全书。
2,在阅读速度方面,理想的状态并不是能够读得更快,而是能够用不同的速率读书,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
到这里,检视阅读的方法就说完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检视阅读中,作者认为读者需要回答3个问题:
怎样的书?书说了什么?以什么架构说的?
在进入第三层次(分析阅读)之前,作者提出了主动阅读(active reading)的观点,并期望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做高要求型的读者(demanding reader)。那么怎么做呢?就是在阅读的时候,问四个基本问题:
1,总的来说,这本书说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找出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以及作者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
2,这本书细说了什么(being said in detail),怎么说的?
在作者的特定信息(message)中,发现主要的想法,断言(assertions)和论据。
3,这本书说的对吗?全对?还是部分对?
4,这本书关我毛事?(what of it?)
如果一本书提供了信息(information),读者要自问,作者为毛认为这些信息重要?这些信息对我重要吗?如果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信息,还启发了我,那么我为了获得更多启发,应该寻求哪些更深层次的意指(imply)和建议?
接下来,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阅读的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作者是这么定义分析阅读的:周全的阅读(thorough reading),完整的阅读,优质的阅读,即读者能做到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最好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时限压力的情况下,做到最好最完整的阅读。
作者将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共15条规则。
第一阶段:找出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
1,根据书的种类和主题,将一本书分类。
基本的类别有两种,实用类和理论类。区分方式很简单,实用类专注于「怎么做」,理论类专注于 「是什么」。像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从书名就知道是一本实用类的书籍。而大部分的历史(纪实)、科学(定律与规则)、哲学类(一般性真理)的书籍,基本可以归到理论类。
2,试着用最精简的方式,简述一本书在谈什么。
3,根据顺序与关联性,把书的主要部分列举出来,并为这些部分描述要点,就像你为这本书描述要点一样(outline these parts as you have outlined the whole)。
4,明确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 找出这本书是怎么说的,或者说,解读书中的内容(interpreting its contents)。
5,通过解读作者使用的关键词汇,与作者达成共识。
这个规则有两个部分,首先,能够定位这些关键词汇;其次,能够精确的确定这些词汇的意思。
(PS:介于中文本身是偏「浪漫」的语言,多义词很多,很多词汇也都模棱两可,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值得特别注意。比如「渠道」这个词,在建筑领域和商业领域就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且不同地域的人,对这个词的理解也不一样。台湾同胞写的商业书籍,并不常用「渠道」这个词,而会用「通路」,类似于「门路」,来表达「渠道」的意思。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与作者在关键词汇上达成共识,是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
6,从文中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主旨(leading propositions)。
这样的句子,大多会表现出作者的判断和立场。比如本书中说的类似于:本书不是为娱乐而写的,而是为增强阅读理解力而写的。
7,找出书中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要么是书中的原句,要么,需要读者根据书中的句子自己构想(construct)出来。
8,回想下第4个规则,我们明确了作者想解决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要明确作者给出的答案。确定哪些问题作者解决了,哪些没有。之后还可以想想,哪些问题,作者知道他还没有解决。
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一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作者要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
但作为一个高要求型的读者,我们应该能够批判性的看待一本书。关于这方面,作者提出了7条建议,即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批判的看待一本书(criticizing a book)。
9,在你完全理解一本书之前,不要下批判。除非你能说“我懂了”,否则不要说你同意,反对,或者延迟评论。
10,不要用争辩的方式去反对。
11,在下批判性的判定之前,确保自己明白,知识(客观)和个人意见(主观)是有差异的。
如果读者确定要去批判一本书,那么:
12,证明在哪方面作者提供的信息不全面。
13,证明在哪方面作者提供的信息有错。
14,证明在哪方面作者提供的信息不合逻辑。
15,证明在哪方面作者的分析或描述(account)是不完整的。
第四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工作,一个是阅读本身。
第一阶段:观察研究范围。
1,根据研究主题,创建一份实验性书目。这份书目的创建可以参考图书馆的书目,专家的意见,和其他书中的索引。
2,浏览(inspect)书目,确定哪些书与主题更为相关,这也可以更清晰的明了主题。
第二阶段: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表,使作者们与自己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们在书中的词汇,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些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们在书中的观点,可以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将作者们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按次序整理陈列在议题两侧。
5,通过排列问题和事项的方式,来分析这些讨论,从而将主题的亮点凸显。当然,更具普遍性的议题,要优先于普遍性不高的议题。各议题之间的关系也应清楚界定。
(PS:这段话中,用了「讨论」这个词,原文中也是discussion。不知道没看过书的同学会不会觉得不好理解,请想象一下,一群作者就你提出的议题,在那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观点,然后还讨论blablabla。基本上,我认为把他们的书放在一起参考,就很像这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