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唱的,懂你没唱的

越是假期,起得越早。这可能是我身为一名底层打工者最后的倔强吧。

游泳回来还不到九点,好像对着时间这个无情的渣男狠狠打了一拳,窃喜。

刷到最新一期的圆桌派,开头片花闪现了王佩瑜,顿时很感兴趣。这一期主题是《看戏:看门道与看热闹》也算喜欢的话题,反正时间是偷来的,浪费在喜欢的事情上,也是幸运。

瑜老板说到目前京剧氛围浓厚的城市,目前数天津,听戏时该哪儿叫好,观众都特别清楚。还举了个例子,表演《乌盆记》里的僵尸,节奏是往后倒,啪、哒、挺身,最后倒地,通常观众都是在演员倒地后鼓掌喝彩。

到了天津就不一样了,观众逮住演员啪、哒这个节奏后,喊上一句“稳住!”,再看着演员倒地。这句“稳住”,就知道观众是懂戏的内行,还多了份和演员的互动,对戏的热爱溢于言表。主持人窦文涛马上接话了,票友对角儿的喜欢,和如今的“粉丝”不一样,更贴近于“知音”,众人赞同。

挺喜欢这个故事,莫名觉得有些燃。这是我一直所认为的交流的意义,寻求共鸣。同时想到了前阵子一个玩烂了网络梗,“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是个通俗易懂的梗,快速反应有些难度。最早知道这个梗,是几年前看韩松落的《为了报仇看电影》,其中有一篇叫做《与谁同笑》,作者认为一起笑比一起哭要难,顺便提到这一茬。

和菜头就曾说过,在看《那一晚谁来说相声》DVD的时候,“台湾观众的素质之高给我很严重的冲击。相声里有一段说到父亲要打包行李回大陆,这时候滚落出了两个橘子,父亲急忙去捡起来。演员在台上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台下立即笑成一片,因为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的句子。演员这么说不恐怖,导演那么编不恐怖而从演员念白到观众大笑之间时间间隔之短,让人感觉非常恐怖。我们除了讲黄色笑话的时候,很难有那么高领悟力的观众。”

演员和观众能达到这样的状态,表演效果基本没跑了。

说来说去,其实不过就是共鸣二字。不单是京剧、古典乐这类曲高和寡的艺术,这种情况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和学生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甚至此刻敲字的我,也是在和看文字的你寻求共鸣。这么一说,似乎也释怀了读书时期老师对聪明学生掩饰不住的喜爱,理解了领导为什么器重有眼力价儿的下属,最后更是原谅了自己的愚笨。

节目还提到《梅兰芳回忆录》,虽然我还未读过,但已被一个情节打动。

梅兰芳先生晚年时候每次上台都跟上刑场一样。按理说当时梅先生地位已无人可及,上台就意味着荣耀,应该更游刃有余。瑜老板的解释是,越到那个层级,就越觉得难,一方面不敢辜负观众期待,自己年事已高状态气力不足也是不可逆的现实。

看到这里时,心里一阵波动。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算多少有些“偶像包袱”吧,但我想压力必定更多来自于对京剧,对所从事行业的敬畏感。细想起来的确为难,撇开京剧本身的复杂技艺不说,也少有这类台上台下近距离表演且立马能收获反馈的艺术形式。台下都是常年被戏熏得眼神毒辣,耳朵刁钻的票友,唱得到位与否,一个叫好或者倒彩,可是立马就来的。即便是梅兰芳先生,“上刑场”这个形容也并不夸张吧,说不定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看吧,“懂你”是多么矛盾的存在,既是千金不换的情谊,又是却是无处遁形的压力。商业行为中尚且如此,感情里更是殊死较量。

难怪廖一梅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哼。

再写下去恐怕就离题太远了,差不多打住。再忍不住发散一下,本期《看戏:看门道与看热闹》正巧和《头号玩家》撞上了。斯皮尔伯格这回是真调皮了,片子里的小细节撩得影迷们高潮迭起。或许,京剧里有知音,电影埋有彩蛋,可能本质是一回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你唱的,懂你没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