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如何看待吃饭

  梁实秋先生是散文中的一代宗师,同时是一个吃货,而且是一个段位比较高的吃货。学名叫美食家,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雅舍谈吃》

  这本文有三个重点,第一饮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第二饮食还包含着个人独特的记忆;第三对待饮食的正确态度。

梁实秋先生如何看待吃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道美食的诞生,包括从食材变成菜品、从菜品变成商品、从商品变成食物这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受地区特色的影响。

  做菜第一步自然是选择食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的水土,让食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当地人才能更彻底地了解它们,通过恰当的处理烹调把食材的优势发挥出来。

  比如茄子,北方的茄子是形状稍扁的圆球,加上天气干旱,缺乏水分,质地比较坚硬。入油锅炸至金黄,和里脊肉丝加酱油翻炒,酥脆之中透着软嫩。梁先生试着用南方的茄子做烧茄子,南方的茄子形状细长,富含水分,炸久了就变成了泥,比不上北方茄子的口感。

  选好了食材,下一步就是对食材的处理和烹调,在这一点上,各地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南方人喜欢吃火腿,切成薄片下酒又下饭,北方人觉得火腿油腻又苦涩。

  作为厨师,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对外地食材的了解不足,做出来的菜品,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食材变成菜品之后,下一步就是把它卖给吃饭的人。其中,街边小贩的售卖方式最有地方特色,一声吆喝,外人听了摸不着头脑,当地人听了被勾起了馋虫。比如北京的吆喝。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人们也被培养出不同的口味和食物偏好。比如满洲的点心沙琪玛,是用油炸的细黄米条,裹上厚厚的糖浆,压实切块。因为北方天气寒冷,需要从食物中补充大量的热量,满洲人离不开沙琪玛,而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显得过于甜腻了。

  饮食中包含着个人的独特记忆

  味道与故乡的关联。食物往往具有一些地方的独有特色,因此人们在品尝食物的时候,会将它的味道和这个地区关联到一起。比如梁先生在海外留学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的爆肚儿,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去饭馆连吃三碗爆肚儿。远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寄托在一碗小小的爆肚儿身上,当这碗爆肚儿,吃进嘴里,吞进肚子里,才感觉真的回了家。

  味道与故人往事的关联。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辣条,难得有钱可以任性的买东西,最多的就是辣条,可能是想念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氛围对食物的作用,当我们品尝美食的时候,食物会刺激我们的味蕾,激发一些对往事的回忆。但我们常常忽略,吃饭的环境和氛围同样影响我们品尝美食的体验。大家都认为饺子是美食,饺子很好吃,但更可贵的是那份团圆热闹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美化了饺子这种食物,赋予它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

  怎么样才算享受美食、欣赏美食呢?总结起来,其实就两个字——讲究。

  做法的讲究。台湾的蒙古烤肉再怎么做,味道也比不上内蒙古羊羔肉,这是食材的讲究。其次还有做法,比如爆双脆里的鸡胗和羊肚儿要去皮,切刀、翻炒的顺序、手法和时长都有讲究,一个步骤出错就吵不出脆嫩的口感了。

  吃饭的讲究。梁先生认为,懂得欣赏美食的人,不一定就吃得多,因此没必要追究菜量的多少。而是要用心品味食物的味道和带来的满足感,同时就餐过程中,也需要遵守礼仪,不能只顾自己享受,营造出和谐的就餐氛围,也是一种基本的讲究。

  吃饭要讲究,可也要避免过犹不及。梁先生认为,真正的美食就是色香味的享受,可是不少人把珍贵的食材看作身份的象征,盲目追求,远远超出了享受美食的范畴,为了所谓的新鲜而无视其他生物的痛苦,暴露了人性中暴力丑恶的一面,这种讲究不仅没必要,而且大错特错。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一种享受,不管是吃还是做。只是每个人偏好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现在关于吃,比较大的问题是,如何自律,控制自己的体重。减肥的路上,大家一起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实秋先生如何看待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