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_第1张图片

虽然读三毛的书不多,但是一直觉得她是个特别有魅力的女人,骨子里偏爱“异乡”,让我们看到了不停奔走、流浪的三毛。

撒哈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荒芜、黄沙,寂寥、空的沙漠,在三毛笔下,它是温情的,亦是冷血的。

她和丈夫荷西的日常,充满西式的浪漫和不同国籍、不同生活习惯下积攒的小火花,还有那沙漠里古老的、落后的民族——萨哈拉威,女人永远用布蒙着肥硕的胴体(她们以胖为美),绵延的体臭,容易害羞的少女。

三毛的文字很冷静,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淡淡的像与人话家常,这本书由十几个散文组成,不相及,却又有点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让我印象较深刻的就是“娃娃新娘”和“哑奴”,恰好,这两个故事都是写的当地的风俗。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姑卡,遵循父亲的意思,也是遵循祖先留下的传统,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有点像中国的童养媳,不过,在这个便地黄沙的地方,显得更加野蛮粗暴,还记得最后三毛写:

姑卡急急地低声请求我,“给我药好吗?那种吃了没有小孩的药?”我一直移不开自己的视线,定定地看着她十岁的脸。

“哑奴”,一个奴隶,不停的被贩卖,他是那里最好的泥水匠,但是在五十多度的室内温度下,他只能在室外温度高到离谱的房顶上,用羊栏里的破草席遮着自己,没有人把他们当成人,他是“哈鲁佛”——他是猪。

在三毛的友好下,他不停的低下头,局促不安。他很聪明,他能一下子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班牙,他有本事在身,可是他是奴隶,世世代代,他比划着:

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

哑奴的妻子是个白痴,只会傻笑。当他再一次被卖掉的时候,他被人双手双脚用麻绳捆着,留下一段足可以活动的长度,三毛拿了毯子和钱给他,他便疯了似的冲下车,跑到郊外的破帐篷——他的家。

他用力的把毯子围住他妻子和儿女,他想让她们摸摸这毯子是多么的柔软……哑奴被押走后,他的家人,没有哭叫,拥抱成一团,缩在大红的毯子下像三个风沙凝成的石块。

不能说是没有人性,也许在那个时代,那个民族,这就是血性。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了,三毛的流浪文学,逃离,勇敢,浪迹天涯。


《撒哈拉的故事》_第2张图片

每次看到三毛描写荷西,都会觉得特别美好,这个固执的西班牙人,到底还是追到了三毛,三毛说她要去非洲旅行,荷西就能一声不吭,提前三个月去北非工作,打点好一切。

从别的地方,我知道荷西最后是死了的,只是不知道以何种方式结束的,所以书里的荷西越美好,就觉得越残忍,看到有一节讲荷西陷进了泥淖,夜里零下的气温,真以为他会在那里死掉,还好,没有,只是暂时还没有罢了。

看完了撒哈拉,荷西依然活着,这种感觉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撒哈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