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身家涨63亿,用造飞机的精神做橱柜

文/微风不老

一天身家涨63亿,用造飞机的精神做橱柜_第1张图片

昨天上午,随着一声钟响,已经有了23年历史的欧派成功登陆A股市场,以50.08元/股的发行价,一路飙升44.01%,市值突破229亿。

而作为欧派的创始人,姚良松拥有2.88亿股,一天之内身价爆涨了63亿,简直又上演了一个造富神话。

在一片欢呼雀跃中,我想起了8年前,专访姚良松的情景。当时的背景是第一届世界客商大会,他作为知名客商被邀请回家乡梅州参会,而我是一名大三的新闻专业学生,有幸被选为官网记者,负责整场大会的新闻报道。

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做他的人物专访。

虽然一向文字功底不错,但完全没有采访经验,当时的我要多懵逼就有多懵逼。几经辗转才联系上他的助理,毫无意外被拒绝了。

可是我没有放弃,继续争取着,大会的主办方也帮忙积极联络。结果姚董听说了这个专访的请求,下了飞机回到酒店的第一件事,就叫人通知我过去采访。

那天下午的阳光很好,他就坐在靠窗的沙发上,很随和地说了一句:“家乡的媒体要尽力支持”,然后就打开话匣子像个寻常长辈一样聊了起来。

如今8年过去了,我却依旧记得他是我第一个专访的“名人”,感谢他的随和与亲切,让我这样一个还未出茅庐的大学生有了取经学习的机会,也祝福他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走得越来越好。

以下是当年专访的内容,再次重温,勉励自己。


记者(本人):姚董,1986年您大学毕业后先是从事教师职业,之后下海经商,从教师到商人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客家人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您当时是怎么转变思想的呢?

姚良松:我是从平远考进北京航空大学,毕业后分在江西景德镇内一个直升飞机制造厂里的技工学校当老师。崇文重教是传统,但客家人还有另外一个传统就是“长子半个父”。我是长子,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亲是农民,在农村里没什么钱,因此作为长子,大学毕业后我自然要承担起负担弟弟妹妹的学费的责任。但我当时教书的工资才六十多块钱,伙食费大概要三十多块钱,还有其他生活费用加在一起根本就没有钱寄回家里。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传统,“长子半个父”也是客家传统,所以我当时很矛盾。但是我最希望的还是能够挣点钱给弟弟妹妹,能够替父亲分担责任,因此思想转变过来后我毅然决定下海经商。回过头去看,我觉得自己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我在经商过程中实现的人生价值,教书就不一定能够实现了。

记者:早年的创业经历,一定让您吃了不少苦头,最困难的时候是怎样的,您从磨难中学到了什么,这其中有什么肺腑之言可告诫今天在创业的年轻人?

姚良松:总体来讲,早期的一种不幸的灾难是一种财富。我有过很落魄的时候,惨到洗脸的毛巾都用到不能再用结果就直接用手捧着洗的地步。一个大学生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内心是很艰难的,我的父母也不理解,但是我最终还是走过来了。我觉得不幸也好、灾难也罢,它就像是一道门槛,迈过去走得好是一种财富,相反,迈不过来就会是一种灾难。我个人和我的企业能够发展的那么稳健,就是迈过早期艰苦经历收获的一种财富。

我知道自己的一切成就都来之不易,所以一直是非常地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客家人有平和的精神,宁静以致远嘛。我个人比较稳,我的企业也发展的比较稳健。归结成功之处,客家人优良传统、成长环境、个人条件都是其中的因素。客家人是非常勤劳的,对我来说,以前是勤劳工作,现在是勤劳用脑。

记者:1981年,您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您学的是航空航天等方面的东西,怎么会和橱柜结缘呢?

姚良松:这话说起来非常漫长。我辞去教书职业下海经商,最初开了一个饭店,可是经营失败了。后来我就到处去打工,90年才回到广东,还推销过医疗器械。94年开始,我自己办厂,就这么一个偶然的机遇进入到橱柜这个行业。

记者:不少媒体评价“欧派”时都说你们是用“造飞机的精神来造橱柜”。您是怎么看的?

姚良松:我想这是媒体的一个说法吧。可能是因为我们“欧派”有几十位航空体系的工程师,所以他们就这样说。造飞机的精神非常重要,我们家居集团需要这种精神,但同时我们企业也有自己的管理理念。

记者:您是国内知名客商,是中国橱柜行业大王,您对“客商”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姚良松:客商是从内地中原地区迁过来的,当时摆在眼前一个最大问题是闽南地区几个大平原都先被人占领了,而且当地平原的人怕我们客家人阻扰他们发展,总是赶客家人出去,所以客家人只能够沿山开垦谋取生路,建围龙屋来居住。

客家人的特点是比较稳,就像我们小时候大人经常教导说不要惹是生非。潮汕地区靠海,潮汕商人越海经商具有一种冒险精神。而客家人不同,他们做生意有点像金字塔模式,很多砖块堆在底下把根据牢固稳住,即使受到什么冲击也不会那么轻易崩塌。客商身上具有客家人勤劳刻苦、勇敢拼搏的精神,但归根结底是一个“稳”字,稳中求进,才能发展。

记者:客商跟晋商、徽商一样也属于儒商的范畴,您怎么看待“儒”与“商”之间的协调与冲突?

姚良松:每个地方的商人都有“儒”的和“不儒”的。所谓的“儒”就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比较善于思考的。以前的商人就比较“不儒”,他们认为做生意不需要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也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比如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等,才能在信息化社会谋得更好的发展。以前的商人可能“不儒”也能够发展壮大,但是我觉得现今社会“不儒”是很难走下去的,如果“不儒”而“商”的话可能会发展的很局限。

记者:您对客商文化有什么看法?

 姚良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他文化的基因,文化的传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是你如何运用地出神入化,把它发挥到最好。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精华之处,我们客家文化也有其精华之处。“万事和为兴”,我觉得“和”也是“稳”的一种体现,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稳重,稳重就是“和”,如果不“和”又怎么能“稳”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天身家涨63亿,用造飞机的精神做橱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