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我

哈姆雷特与我

 复习西方文学史,资料上讲到“哈姆雷特对于复仇为何会延宕犹豫?”,答案是:因为他的目的不仅是杀了克劳迪。他想要重振乾坤。当时的想法是:excuse me?重振乾坤什么鬼?

 答案进一步解释: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人性怀着乐观积极的愿想。但当现实里发生父被弑而母迅速改嫁杀父仇人这样的丑恶之事时,他的人性本善的乐观理念开始动摇,而这个理念是他其他一切世界观得以存在的基础。当一个人的内我世界开始崩塌——出于现实之迫,一个人的回应只有两种:“妥协”于外部世界“改变”内部世界,或者,选择保存自身而用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用名言来讲,那就是"to be or not to be"。面对这个问题,哈姆雷特选择"to be",也就是“去复仇”。但他的复仇,不只是要杀克劳迪——那个杀父娶母的人,而是要杀克劳迪他丑恶行为背后所代表的人性之恶——作为背反人文主义的人性之恶。所以,哈姆雷特的复仇目的不是杀了那个人,而是杀了那种恶。也就是说,这个复仇不只是一剑刺心这样简单粗暴的事,更重要的,是哈姆雷特要向世界证明他为什么要复仇,他要以此去改变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最终去改变这个世界中不合乎于他的人文主义理念的那些丑陋。

 然而,现实中的恶太过强大——野心、色欲是人性的普遍之恶,哈姆雷特又是孤军奋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时代先觉的悲哀),他在以一己之力抗争这个世界的时候总会有些力不从心。加上他爱思考(或者说爱多想)的个性,他有时又会指向自我怀疑:是这个世界错了,还是我错了(这也是哈姆雷特会对深爱着他的母亲和奥菲利亚说出狠毒话语的原因,自我怀疑的否定力量太过强大以至于他要用摧毁的快感进行消解),——由此产生了犹豫和延宕。

 写完这段话,又想到《哈姆雷特》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哈姆雷特的犹豫而造成的悲剧结局(戏剧的中心人物全部毁灭),心中一阵怅然。于是我想着,《哈姆雷特》有没有可能不是那样的结局?首先需要承认,现实无法改变,——即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这个根本矛盾冲突是永恒存在的,哈姆雷特对于身上所背负的道义责任是不能断弃的,即弑父之仇是绝对要报的、人性之恶是绝对要对抗的(这也是《哈姆雷特》得以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那只能看看哈姆雷特能不能改变。哈姆雷特的力量不足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孤军奋战,所以别人有没有可能去帮他?“女人,你的名字是软弱”——好的,最爱他的情人和母亲选项去除,“自从克劳迪当上国王之后,他用过的残废东西都值钱了起来”——好的,其他选项一并去除。那么,如果必须得孤军奋战,他能不能果敢一些,因此少些延宕和犹豫?这样,他需要改变“多想”的个性从而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一直对自己的理念心怀希望,一直拥有着践行理想的充足勇气,这样的哈姆雷特,或许不会是那样的结局。

 然而我又想,这样的哈姆雷特就不是哈姆雷特了吧。如果他是一直念想乐观,一直信念坚定,那样的他就不是《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了。这并不是说,忧郁延宕的个性成就了哈姆雷特,而是说,哈姆雷特的个性的一部分就是忧郁延宕。

 村上春树曾说,当我们逐渐老去,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着改变不了的东西。而后,时光流逝,这些东西就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那就是哈姆雷特吧。所以,那就是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姆雷特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