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何去何从

阿根廷VS克罗地亚:

原创:张诚玮

  20年前的法国世界杯,克罗地亚3:0战胜德国,送走了马特乌斯、克林斯曼这一代的最后一届世界杯;20年后的俄罗斯世界杯,又是一场克罗地亚的3:0,很多人认为,这是顶峰梅西的最后一届世界杯。尽管还有理论可能,但更多人已经默认了阿根廷小组出局的事实了。

  上一场比赛,一方面迪马利亚边路突击没有打开,球队运转过于倚仗梅西,导致球队进攻空间过于拥堵。冰岛下半场最后时刻缩成铁疙瘩,任凭梅西神勇无敌,也是无用。

      于是,桑保利变阵,343,阿根廷开始正经攻边路。思维的转变,是好的,可阿根廷上半场打出来的效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桑保利的变阵,有改变,无后续,于是收效甚微。

  萨尔维奥、阿库尼亚、梅萨们的突击很勤勉,但仅限于,消磨式的攻坚。你很难指望,仅靠这条媒体认为“替补阵容”级别的边路,能给进攻带来质的变化;

  对梅西的使用,从中路和阿奎罗并列突前,中场的串联完全没有,之后位置逐渐回撤,稍有改善;

  变阵343,肋部防守空当被大幅利用,防守没有应对,进攻多少受到束缚,;一次次的边路突击,没有中路的串联,阿根廷让自己踢成了一支欧洲队?而且是一个没有中锋的欧洲传中队。阿奎罗在禁区内的优势荡然无存,只有零敲碎打的个人突击。

  梅西本场比赛有意识的减少了自己的持球,怎么说呢?上半场,他更像是对西班牙那场比赛时C罗的作用,在前场担当移动轴,带动队友融入比赛。作为一个随时随刻有能力改变比赛的角色,梅西的这些改变是有战术作用的,并且有一度,效果不错。

  可对这个角色,梅西似乎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无论是空间,还是他个人的跑动,都不如C罗在葡萄牙来的作用直接。毕竟,C罗早已习惯了无球作业,而梅西则还是一个持球杀伤更大的攻击手。

  于是,在两支进攻效率都不算高,后防线遍布着乱七八糟的失误,无法让人放心的两支球队(苏巴西奇、洛夫伦、卡巴列罗各自在后场处理球的失误)中,我边听着贺炜老师“弹钢琴、抬钢琴、拆钢琴”的单口冷笑话,边跟人聊:等着看谁先送人头好了。

  然后,卡巴列罗出现了,雷比奇成功的造钢琴。比赛天平自此失衡。

  之后伊瓜因的出场(很快改善了阿根廷中路进攻的淤塞),迪巴拉(好像终于被人想起来了)的出场,偶有的几次个人闪光,事后证明也只是脱离体系之外的余勇一股。整场比赛真正发现阿根廷软肋的大控场莫德里奇,看准了阿根廷卖给自己的防守空当,一击致命,终结比赛。

  怎么说呢?比赛中的某些细节,充分说明了阿根廷并没有做好这次世界杯的准备。迪马利亚首场比赛的低迷,本场迅速的全无机会;桑保利对战术布局的大调整,并没有收获太多回报;梅西赛前肉眼可见的压力巨大,他作出了应有的改变,可在比赛大多数时候,改变的有点不像自己了,最终失去了自己。

  小组赛前两轮的阿根廷,让人想到上一届世界杯小组赛的西班牙。同样心态轻松的备战,同样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相信自己的绝对优势(阿根廷的巨星,西班牙的整体),相信只要进入淘汰赛,一切好的状态都能回来。可小组赛如狼似虎的对手们,并不愿意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于是阿根廷就这样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

  从预选赛到决赛圈,梅西一直在改变,阿根廷一直在改变,可阿根廷到底要的是什么?在改变之后,我们熟悉的阿根廷,似乎变成了以下模样:

  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阿根廷的世界杯首发,会有七成以上的位置不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可在这个夜晚,一切似乎如实的发生了,在面对着一支在大多数人们概念中,距离欧洲超一流还差一点的克罗地亚的时候。

  第一战被天才们的争相热血给耽误了的法国,启用吉鲁、马图伊迪,简化了博格巴、姆巴佩们的使用方式,于是法国队顺遂了。显然,在“天才肆意”和“团队顺畅”之间,法国队暂时想明白了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而摆边路进攻却闲置了伊瓜因,弃用了伊卡尔迪,最后时刻才想起迪巴拉的阿根廷,无论出线与否,都是时候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根廷,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