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探源
文/张 伟
就美学体系层面而言,中国水墨画以其大异于西方绘画的特质,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至今仍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自有其深层的道理。
要认识中国水墨画,就不能不追本溯源,探求其深层的文化背景,思想源流,因为它是中国水墨画的生成、发展以及形成它特有的理法观的本质依据。
这一文化源流覆盖了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各个文化领域,诸如文学、诗歌、艺术、医学、武术、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使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整体。有理论、有实践、自成体系。这是一支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源流。当儒教、道教、佛教出现以后,便形成了完整的认知体系,一直影响至今,直至将来。
西方的认知体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区别、分类、测量、比较来认识世界。这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是理性的、量化的、分析的、逻辑的、物质的、累进的、机械的,对于这一体系,人们并不陌生,对于它在科学和物质生活领域内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方体系,存在于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西方称这一体系为东方神秘主义。这种认知是以沉思、观察、直觉、感悟、经验为基础的。它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每个个体也是一个宇宙,宇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恒和谐的运转着。这是一种有机的、生态的宇宙观,“这两种观察的区别仅仅在于探索的方式不同,它们的可靠性和复杂性都是相同的。”(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两种认识在各自对世界的描述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科学实践中的发明、发现,往往在东方的体系中找到对应点,如全息论对应“天人合一”观念;二进制对应阴阳学说;量子学说对应“无常”等。两种体系,一个从外部出发一个从内部出发,得出同样的结论。“科学和神秘主义是人类精神互补的体现,不能通过一个来理解另一个,也无法从一个推出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并且只有相互补充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我们整个文明是否生存下去,……它最终取决于我们采纳东方神秘主义某些阴的态度的能力,要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两个体系各有其长,互为表里,不可替代。西方体系有利于科学、技术,东方体系有利于艺术、哲学。
儒、道、释互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认知体系。太极图是以极简单的元素构成的图式,它勾画出极复杂的大千世界,它具有哲学意味,同时含有美学原则。黑白两色,就是阴阳两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一条曲线的导引下,展现两极间的运转互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在一个整体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它描绘一个局部,也描绘整个世界。一粒沙中有十万大千世界,一个细胞可以变成一个人,一个人也是世界上的一个细胞,一花一世界,天人合一。它描绘了运动,运动是万物的生命,它描绘了万物浮沉盈虚的变化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它描绘了宇宙的统一和谐,它示范了以极简单的元素构成极复杂的世界的可能性。从二进制到计算机,从单细胞到克隆羊,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
不能说西方的科学成果产生于东方体系,但却不时地佐证着东方体系的智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中国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就画出的一个多维的圆,它统一和谐,运转有序,充满生机。它超越时空,囊括一切,疏而不漏。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挥无尽的创造力,添加新的内容。这是圣人眼里的世界。这种认知的终极便是――道。如果这一体系尚未能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它是完全可以推动艺术、哲学的发展,直接滋养人类的精神生活。
中国水墨画是最贴切地体现了这一体系特征的艺术形式,它的理法观就建立在这一体系之上。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与审美,有其独特的方式、技巧和视角,它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也是最具有中国哲学内含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以线造形,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以线条的形式把事物抽象成文字,早期的文字中就有很大程度上的绘画成份。当文字形成书法以后,又极大地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更深刻地挖掘生命活力,展示精神魅力。中国书法中,用笔用线的原理原则与中国水墨画同根同源。
中国的毛笔,齐、圆、尖、健,八面出锋,纸质有渗透性,落纸无悔,不能修改。行笔如御马,需有相当的驾控能力。驾控的难度与挥洒的畅快形成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水墨画中,虽然以线造形,但是这种线条不仅仅是形象的轮廓线,它被赋予更深刻的含意和更丰富的表现。一落笔,一条线的形成,就意味着生命的开始,理同石涛的一画论,一画论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随着笔的轻重缓急,跌宕起伏,疏密有致,绵延不断的运行中,心手双畅。在造形的同时,形成韵律,这时你的学养、品格、性格、才情在笔下显露无余。这些抽象的线条组合,是你的生命被激化所留下的轨迹,有呼吸,有心跳。
线条这种生命内涵是全息的。线条的生命和全图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以一贯之。当混沌被一画打破之时,就决定了全图,就有了生命,就与天地同呼吸了。
线条始终在两个因素的作用下运行。如收放、动静、虚实、藏露,总之达到沉着痛快。一条线,一组线乃至全图,都在一呼
一吸之间,循环往复的运行着,这就是气,这就是生命,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运动和谐的法则,道的法则。线缩之为点,放之成面,与此同理。
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也。”又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中国水墨画是心的艺术,是以心传心的艺术,六祖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自己心动,至人心动。能否心动,成败在此。心动与否,仁者自知。不可自欺,不可欺人。
黑与白,是中国水墨画中的一对元素,有如围棋的黑白棋子,也是阴阳两极。在这里,白不是空白,而是与黑相对应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白在中国水墨画中与黑相同,都是须精心对待的方面,因此有“布白”,“计白当黑”之说。在好手笔下,白是天、是水、是云、是画眼,或什么都不是,只是休止。这里的黑与白不是西洋画中的素描关系,而是虚实关系、阴阳关系,黑与白的交汇如阴阳交汇一般,能幻化出极其丰富精彩的世界。
黑和白、阴和阳是单纯到极致的一对元素,单纯到极致的事物是不可小视的,它是极丰富的基础。零和一、二进制向我们述说了同样的道理。
在水的参与下,墨以笔运,干、湿、浓、淡,轻、重、缓、急,随呼吸、心跳,信手铺开,笔为筋骨,墨为血肉,得先天灵气,后天学养,写形传神,气韵生焉。
笔墨是技法,是手段,写形传神都依赖它。
笔墨是艺术,是形式的艺术,是抽去物象之外的艺术。它来自更深的层次,发之心源,合乎天道,激动人心。在梁楷、徐渭、朱耷、傅抱石、黄宾虹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确切地感受到它带来的心动。西方后期印象派已经意识到这种形式本身的价值。
中国水墨画的章法,采用散点透视,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运用,跨越了时空,给画家最大限度的施展空间。它既是合理的,也是合情的。画家的目光在运动中巡视,他见到的事物是多维的,整体的,因而合理。依据情感宣泄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布置开合,因此合情。这种模式,在中国文化体系形成之时就已采用。二十世纪初勃拉克.毕加索为代表的西方立体派的出现,又一次在原理上与这一体系产生对应。
在中国水墨画中,物象是原料,需在心中精心酿制,汇结而成意象。白石老人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总结了画家对物象的理解,也直白地诠释了自然、心源、与物象的关系。
笔法、墨法、章法、意象等,都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的模式展开。心为原动力,是主宰。以意领气,以气行笔,扬扬洒洒,若不经心,一呼一吸,一张一弛。在整个过程中,情感得以渲泄,压力得以舒缓。
气韵生动是中国水墨画的综合评判标准,大致可以看成精神感染力。观者虽然说不清,却痛痒自知。借用古代一句偈语可以形容“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
中国水墨画不仅仅是视觉艺术,它是你先天.后天所有秉赋.才智厚积薄发的艺术。由于材料的特殊(纸、笔、墨、砚)要求作者有相当的掌控驾御能力;由于元素的单纯(黑、白)需要有多种的表现手法,诸如:对比、反衬、比喻、暗示、夸张,加之书法、诗文、篆刻等等。总之可以借用所有具备美学价值的元素,纳入统一和谐的运行之中,尽情宣泄。这是一种由眼、及脑、及心的艺术,是一种由画内及画外的艺术,是一种智慧的、快意的、有益身心的艺术。
中国水墨画是艺术不是科学。科学的原则和成果,在这里只是有选择地被借用。“白发三千丈”是艺术的准确,科学的谬误。艺术与科学要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科学要解决物质问题,艺术要解决精神问题。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人类存在以来,其生理变化不大,心里状况也不过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只是加入一些时代印记。这也就是商、周、青铜器和青藤、八大的画至今还能让人仁心一动,赞叹不已的原因。当艺术深入到人性、本心,合乎天道的层次之时,就是“艺无古今”的了。
图新求异的心态,人皆有之。眼下又是图新恐旧之风日盛的时代,创新更成为每一个画家的重要课题,不创新就不能守成。创新成败与否,几乎决定了画家的艺术生命。成功的画家总要走过破旧法、立新法的艰苦过程,最终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体系的框架内,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创新的缘起应来自先天的个性.本心,后天的生活.学养和技能。石涛是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大师,他的创新就是把先天的秉赋和后天的才智用到极致而获得成功的。创新是人的创新,为人的创新,如果为创新而创新,为创新而舍弃美学价值,背离人心、人性,创新则成为创新的敌人。创新仍然应该是生态的、生命的、和谐的、符合天道的。
张伟 ,字石城,号法天。1948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长江书画研究院院长。先后曾任南京市书画院副院长、南京市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鉴定研究室特邀顾问、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01年至2008年,并与宋玉麟先生一同起草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