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李银河

一、媒体解读

1、在中国,李银河教授的名字和她的先生王小波的一样,也是一个接头暗号,更是一种立场,人们通过对他们名字的喜爱或忿恨程度,可以从人群里识别出自己的同类。认识李银河老师十几年,我心中的她显然和公众眼里那个咄咄逼人的“斗士”“女权主义分子”“性少数群体旗手”印象不一样。她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恬淡、质朴,内心又异常丰富、细腻、智慧。过去十年,我编辑过李银河教授和王小波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涉及多家出版社的各种版本。在这众多的作品中,大多是学术方面的,关于LGBT的,关于婚恋家庭的,关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做为学术上的晚辈,我实在没有资格评点什么。学术外,有关她真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几部,其中接近生活中她真实状态的,应该有两本:一本是2013年夏天出版的《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这本书出版过程相当不顺利,内容有较大删节),另一本就是这本2015年的**作品《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讲述她的内心在现实和超然之间,一次次的矛盾和挣扎。作者写作此书时,已是退休后隐居乡间或海滨时所作,文中既有梭罗式的自由沉思,又有福柯式的激情,还有海子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洒脱。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得以比较真实地保持了它的本来篇幅、风格、内容,对于一位有争议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希望读者们能通过她,感受*真实的李银河老师。

——本书责编

2、“被迫出柜”后的首次发声,真想看看李银河本人是怎么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来静修的。

——国际文艺

3、我们把她看作特立独行的人,但多年后你定能为她的勇气和前瞻感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先行者,与普众的认知和理解无关,只要她发声,便有了意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李银河的另一面,更贴近她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吧。

——孔宁

4、李老师,你为自己活着,为爱人活着,为事业活着。你内心强大,经得起沧浪之水,看得到风花雪月。很多人渴望像您一样活着,却因为能力、因为勇气、因为境界而做不到。好在有您替他们说了、做了。这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幸与不幸。

——耿彦钦

二、读者书评

1、读者“楮知白”:让矛盾的心不再纠结,让人在激情与平淡,大我与小我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合爱思考人生的人去读。

2、读者“啦子”:原来李银河吸引我的地方不在于她是性学家、社会学家;而在于她说她是存在主义者(还是无神的)。对于存在的好奇,就像吃河豚一样,这次没被毒死,不保证下次也一样。荣格说过生命意义这个问题不能常常想,常常想会得精神病。

3、读者“直潜”:文字很易懂但也很有深度 看得出来作者有了很深的思考。而且有些问题我也曾经想过。作者给了我一个答案我感觉很窃喜。

4、读者“蜗牛”:这是一本读起来轻松,但却引人深思的书。也许是同龄人的原因,许多认识和思想多有共鸣,而坦荡真诚的表达、行云流水的文字和精美雅致的装帧,使人爱不释手。

三、经典语录

1、修行是对人生意义的不停的追问、思考、践行。人怎么能够不追问这个大问题?如果不追问,岂非行尸走肉?因此,人不得不修行。

2、修行的目标就是找到人生的意义,找到此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且去做这件事情。

3、当我们已经明明知道人生最终无意义之时,为什么还要徒劳无功地去追寻意义?答案在于,人生无意义这一论断只是宏观的论断,是整个人类及其活动在宇宙中的定位;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的生命还是有意义的,对他自己有意义,对周边的人有意义。

4、对于个人来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快乐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好好享用自己这几十年的光阴和生命。

5、人会有走出洞穴的冲动,那就是去做点使自己感到享受的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人会时不时走出修行的洞穴,然后再回到洞穴之中,尤其在受伤和烦恼的时候,应当回到修行的洞穴之中,疗伤,摆脱烦恼。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李银河_第1张图片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李银河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李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