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五)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之四十五



咬卵匠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巴蜀方言词“展劲儿”,意思是凡事都要争个赢,不论在理不在理,不论讲不讲逻辑,不论是不是事实,你说东他说西,就喜欢鬼扯、怼人。对这一种“展劲儿”,你只要顺着猫猫抹,还是可以对话和相处的。

但是,这里说到的“咬卵匠”,可以看作是“展劲儿”的升级版,所谓的偏执型性格,不仅仅是表现在言语的不容商量不可通融上,还体现于为人处事上缺乏弹性,黑白分明,爱憎分明,不知进退,凡认定的事儿都一往无前,即使前方是万丈深渊,亦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要说,相较于国人性格无可无不可的模糊善变,这种“咬卵匠”倒是绝对的至情至性之人,属于我们古老文化传统里的另类,颇有独立特行之风采。可惜的是,——据我观察——他们大多纠结于日常琐屑,固执于狭隘的自我,在大的见识方面常常比那些孜孜以求“难得糊涂”的糊涂派更糊涂。

以“匠”名之,表现了巴蜀百姓似褒实贬的戏谑幽默。“咬卵”呢,什么意思?巴蜀方言里“卵”大多数场合指的是阳物。夸张的意思是:咬卵匠为了坚持一己之见,宁愿咬对方的阳物;一喻求胜心切,一喻不择手段。站在旁观者角度,或许会这样嘲笑他们:争个毬!什么大不了的?咬个卵啦咬!




闷起整


如今坐在台上的,不是大会小会都喜欢宣讲“公开、公平、公正”么,但是讲归讲做归做,台上痛斥腐化堕落,台下大肆徇私枉法,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那才符合天宫一号。这种从上至下的人格分裂源于以德治国的权力与人性的纠缠不清。

腐败流毒泛滥浸淫到底层,用巴蜀百姓的话来描述,就是——“闷起整”,不管合法不合法,不管合理不合理,不管合情不合情,只要能够“整”到,就“多捞多得”了。

可是为什么要“闷起”才能“整”呢?第一、很多事情做得说不得,所做之事摆不上台面,不“闷起”就不敢且不能“整”。第二、台面上说的那一套是明规则,说起来香嘴儿的,而台面下“整”的那一套属于潜规则,你懂的,你知我知,圈子里都知,唯愿圈子外的不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历史拐了一个弯儿,进入九十年代,不是被某个大人物循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圣意,私底下概括为“闷声发大财”么。既然被“允许”的是哪一部分人不确,被“允许”的手段也不详,那么,要想发大财者,唯有“闷声”一途,否则动辄得咎鸡飞蛋打,甚至小命难保了。

如果官家的“闷起整”,针对的是某个站错了队或者不配合盛世崛起的人,那么,这种技俩就被巴蜀百姓修正为“医焖鸡”。医,医治,收拾,目的也;焖鸡,闷以杀鸡,手段也。为何喻之以鸡?鸡要叫都嘛,——雄鸡一唱天下白——喜欢闷在黑屋子里的他们,怕天亮,怕天亮之后真相大白天下,以为杀了所有叫鸡公,天就不会亮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