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试教育的感悟

“只要高考存在,任你七十二变,也难以绕过应试教育。

今天在小花生网看到《一位基层教育局长的“大白话”:应试教育最管用、最有效,别不好意思说!》这篇关于应试教育的文章,很是感慨。对于应试教育,我一直纠结矛盾。一直认为他是填鸭式满堂灌违背人性。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搞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的外衣下还是应试教育。

非常认同这段话:“素质教育有这样一个理念: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听上去很美,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伪概念,因为,跑步可以有跑得最快,举重可以有举得最重,这些都可以量化,但“最好”不能对比,无法量化,人生不可逆,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风景,每种活法有每种活法的味道。所以,所谓最好的人生,就是一个伪概念,忽悠小清新而已。”

看过了太多孩子因为应试教育在学校里被压制着个性,一些甚至留下很深的阴影。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让人不仅联想到流水车间的工厂,每个学生都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子打造出来。每天各科成堆的作业,数不尽的考试。让长期呆在学校里的学生们压抑苦闷想要逃离。关键是这种模式要持续12年!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背着重重的书包,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前提下还要参加所谓的各种兴趣特长班……学校老师因追求分数而不断进行的谆谆教诲,父母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为弥补自己未实现梦想的遗憾,都化作了满满的期待象一座座大山压在孩子们的头上。孩子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新课改以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各个学校给孩子们减负,倡导素质教育。可是在高考体制的指挥棒下,有多少学校可以真正做到呢?

当各种矛头纷纷指向学校的时候,我们也来看看一个现实的问题:

为什么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一种答案是五个字:为了孩子更好的人生。套用文中的这段话“最好不好界定,但是,更好,可以合理判断。譬如,一个农民家孩子,他从我们赣榆某个高中考上医科大学,读硕读博,毕业后在北京、南京,哪怕回县里当个医生,他的生活品质,肯定比在老家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要好,当然,如果你说他打工可能有机会创业,成为亿万富翁,你这么说,我不想去反驳,用小概率事件来代替普遍性,没有意义。我这里不是说种地或打工就不好,我父母也是农民,但是,我们不要糊弄下一代,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每个阶层的生活品质是不一样的。”

是的,有很多农民的孩子、寒门的孩子都必须通过高考来实现鲤鱼跳龙门。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不读书我们的孩子还能做什么?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问话。古语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高考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有一些共性的。其中一点就是,很多人都指望着通过读书凭借高考这样的公平方式来改变原有的命运。

经济社会的极速发展也推动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本身其实是在为社会服务的。可是教育毕竟是一个慢过程,它还必须以人为本,依据科学来进行。小学到高中的漫长12年学习不能都功利的为应试而教。前6年的小学阶段应该就是从兴趣、习惯入手,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应试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应试教育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