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的路上

“迎着晨曦,背着暮色,从南到北跨越五个城区,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一天的丹佛斯企业见习日。在车上,望着窗外涌动的车流,穿行在一座又一座高架桥之间,我习惯性地思考着这一天的所得,想着总得写一点东西,不然那些盘亘在神经元里的一个个念头,过不了时日就会被覆盖”

知与行的路上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七点的校园人很少,太阳刚刚从“斗兽场”爬起来,像一颗熟透的蛋黄。早晨的空气水分还很足,吸到鼻子里,湿湿的凉凉的。虽然已经立冬,但校园里还是深秋的景致,31楼旁边的梧桐树,黄里透焦的叶子还老老实实地挂在上面,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片片刚烤熟的馒头,看着看着就不觉得那么冷了。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听过了许多道理,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去听听,并没有去改变。

只允许你嘲笑我三天

带我的志愿者是丹佛斯武清工厂供热系统的产品运行总监Li,50岁上下,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讲起话来声音很柔软就像是风中飘舞的丝带。她直言自己是一个学霸,86年高考,排到天津市70名。她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她的职场故事。刚开始工作在一家国企做打字员,一个失误就得从头再来,师父批评说:“就你这样还是大学生啊?”后来在空闲地时候她就用空白纸不断地练习,不久之后所有难打的单据都要送给她。后来辞职去了一家美国公司,被人嘲笑“就这英语还怎么和外国人交流”,于是她每天哄孩子睡觉之后,10点到12点学习英语,一年后公司里没人再敢和她这样说。这样的励志故事并不少见,就像是那些听了很多遍的道理,自己亲耳听到的时候,依旧会内心激动。

末了,她送给我们一句话,只允许你嘲笑我三天。

她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想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学习的能力才能挽回自己丢失的“面子”。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要主动学习,这些慷慨激昂的道理,但凡是上过学的人怕是听到耳朵都磨出了茧子,然而为什么还是一直再提?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只是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Li一样能让学习这个动作落地,而我们最多也就是在写写作文,谈谈感想的时候作为一个论点罢了。忽然想到,论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习了就要去练习,不然那些永远都只能是知识,或者说是从书本上挪到了脑袋里的抽象的理论。我们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而且很多东西在许多场合都听到见到过。暑假在《好好学习》这本书讲了知识学了要刻意去练习,要学会主动学习;前几日看了一篇有关于主动学习的文章;今天这位职场前辈又深切地和我们说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次次地接受这信息,就像一次次地夯实地基,主动学习的观念自是深入心中,而余下的就是要行动起来,若不然只能是一块块夯土成不了高墙。

你喜欢就好

自己愉悦就好,为什么要去在意别人的眼光,更甚者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别人的想法。有人问Li,你那样的拼命工作,你不觉得辛苦累么?她说,我喜欢,我能从这里面获得满足和愉悦感。对啊,你喜欢就好,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我却时常陷入自己挖的陷阱里。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却不好意思和同学讲。原因是我认为他们觉得找工作还早,至于现在就去么,那些所谓的培训课程怕只是说说罢了并没有实际用处。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竟然自己幻想出别人的想法来否定自己,现在想想这是多么的可笑。鸡汤文看了不少,也明白那句老掉牙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还是会陷入自己那莫名其妙的担忧中,我总是关注别人多余关注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突破

突破就像是拔掉身上那些没有用的甲片,很疼但是却是一种成长,就像鹰拔毛断喙。我们总是渴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我们太难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了。在面试中能清楚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也渴望自己能够做到这样。那就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去锻炼,话谁都会说。当机会摆在你面前,丝毫的胆怯和犹豫就会失去。而语言表达的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提升的,若总是担心顾虑,那也许只能在面试的时候试错了。上面这些话,谁也能讲出来,每一个人都明白,怯懦总是很大的一块绊脚石。所以,我们需要勇气去突破,让知行合一。在下午的展示中,虽然是被动,我还是抓住了机会当众表达我们小组的成果果。在随后的感言分享中,我也主动举起了手,这便是突破吧。生活中有太多的事,咬咬牙上就好了,真正做起来并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就如同小时候打针,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扎下去,会让人内心充满恐惧,而一旦扎下去随后的疼也就可以忍受了。

有一些道理和认知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前辈的教诲,某次讲座报告,某本书谋篇文章,甚至是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口中。它们轮番轰炸,一次次地像敲钉子一样,在我们的脑子里越进越深。若是我们认可这些人们常常诟病的“鸡汤”,那就付诸实践,管别人怎么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与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