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第一次做别人的老师时,18岁。
17岁时,她被家人送到北京突击提高英语,是准备去美国读书、光宗耀祖的。但是在北京晃悠了一年,她心野了,觉着花父母的血汗钱去读书这件事,太不酷了。
于是她瞒着家人,给自己找了份儿广告公司办公室小妹的工作,一个月挣380块钱,给自己武装了一支10块钱的“奇士美”口红和一个50块钱的坤包。
十几年前的广告业杂乱无章,也给了脱不花这种高中肄业的人有机会混迹其中。
她常去街角的一家酒吧,每到周末晚上,那里会有广告圈的名人来做免费讲座。
某一个深秋的周末,时任北京奥美总经理的湛祥国先生来这个酒吧授课,当天讲课的主题是“如何做提案”。在他讲课结束后被听众团团围住的暂时小混乱里,脱不花鼓足勇气浑水摸鱼取得了一张他的名片。
大约一个月之后,这家小广告公司得到了来自一家当时已经明显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客户的邀请,将要就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机会,大家也紧锣密讨论起如何做提案这么件事。脱不花听着觉得奇怪:这咋和湛祥国老先生说的不一样?
大家似乎也不太懂,虽然不耐烦,还是反问这个才17岁的小姑娘:那你说咋搞?
脱不花拿出那种一个月前的名片,瞪着上面精美的奥美logo发呆了很久。
紧张焦虑了很久之后,她给湛祥国先生拨了一个电话。
电话被接通了,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脱不花在电话中介绍自己说:
湛先生湛先生,我是一个小朋友,一个月前我听过您讲“如何做提案”,现在我们有机会做提案了,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请问您能帮帮我吗?
湛先生意料之外地温和,他答应了脱不花的请求,并约定午饭时间在三里屯酒吧街上的三明治小店碰头。
你大概很难想象,身为北京奥美总经理的湛先生是怎么详细的向她介绍了怎么用这个叫做 PPT 的软件、到哪里买投影胶片、怎么制作和保管胶片、标题应该用几号的黑体字、哪些要点应该呈现到胶片上,甚至告诉她用什么样的文件夹来装胶片比较美观,以及提案过程中怎么做好胶片和讲话之间的衔接,要诀在哪里等等。
高人相助,提案有如神助。
但是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像心灵鸡汤——那天的提案并没有成功地为那家小广告公司争取到那个项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脱不花的传奇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那之后,她不再恐惧“被拒绝”,建立了一种“社交自信”。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什么人她都敢上去打招呼、多高级的办公室门她都敢敲。
一年后,她18岁,偶遇了在酒店会场讲课的当时还籍籍无名的高建华先生。在之后的几年间他先后担任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CKO)、公司决策委员会成员,市场总监,战略总监等职务,也是中国第一个CKO(首席知识官)。
脱不花听到这堂课时已经临近尾声,讲的是“惠普之道”,她觉得很吸引人。
会间休息,她冲上去和这位老师交流,什么时候还能再讲课,她想认真地学习。
高建华先生说自己只是给朋友帮忙,这是第一次讲公开课,从前都只是在公司内部分享。
脱不花立刻问,如果自己也举办公开课能不能请他来讲课。他说可以。
话已出口,但是脱不花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她磕磕绊绊地询问了大堂经理场地的租金,稀里糊涂地开始了这场合作。
这么一搞,就是四年。
因为从不害怕被拒绝,大胆提出请求,机缘巧合下她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董事长。
后来她又觉得课程培训没有学生不行,翻了下名片夹觉得人太少。抬腿去了央视西门,找到因为替老板跑腿儿而熟悉的广告部行政秘书,叽叽咕咕跟她说了半天。
广告部行政秘书笑着翻出了广告部主任的名片夹,扔给脱不花,让她去隔壁复印一套。于是,她就有了一大本企业名人的通讯录。
回顾脱不花的职业生涯,无论是起点、转折还是前进,都是因为她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脱离“被拒绝”焦虑的莽撞,是她人生中最鲜亮的底色,也是她人生机遇的来源。
2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因为“被拒绝”焦虑而且失去了多少可能性。
因为没有向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告白,而错过了她的温柔和俏皮。
因为害怕在社交中被拒绝,而错过了几十年后仍能谈心的朋友。
因为不敢向别人求助,抱着错误认知搞砸了一系列的工作。
因为害怕被新的工作机会拒绝,守着5000的月薪过了两三年。
因为不敢向别人自荐,而错失了名企内推的机会。
……
在“被拒绝”焦虑笼罩下的的人生中,我们在自己安全防线内的圈子里画地为牢,只活了一天,却熟悉而又稳定的场景中重复了365遍。
脱不花是一个被幸运眷顾的人,第一次和社会的交手就遇见了耐心接受她的湛祥国老先生,由此有了那样神奇的际遇。
但我们普通人大多都会在一次次的拒绝下,从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变成被安全防线驯化的跳蚤。
30岁前的美籍华人蒋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代表。
第一次被拒绝发生在6岁,幼儿园老师组织大家一起玩一个“互相表扬送礼物”的游戏。
听到自己被表扬的小朋友,可以领礼物从墙角回到座位。
最后剩下两三个小朋友没人表扬,他们尴尬的站在讲台边上,其中一个是蒋甲。
蒋甲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老师也有点慌,重复了一下“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表扬一下这些同学?”
台下一片寂静。
12岁,蒋甲在北京听了场比尔盖茨的精彩演讲,他立志要在25岁之前,我要创办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而这家公司会收购微软。
可是被拒绝就像魔咒,让蒋甲的事业停滞不前。直到30岁他在妻子的鼓励下,终于开始创业,可没想到却再次被投资人拒绝。
他又想打退堂鼓了,却又有一个念头冒出来:难道比尔盖茨没有被拒绝过吗?
后来他在网上搜索各种克服的方法,鸡汤之余终于看到了一个“被拒绝治疗法”。
具体做法是主动向人提出不太实际的请求让对方拒绝,每个疗程持续30天时间,慢慢的,“患者”就会对拒绝感到麻木,蒋甲把计划延长到了100天。
他给自己列了很多看上去没理由不被拒绝的事,并创建了一个视频博客,和大家分享他被拒绝的过程。
第一次,和陌生人借钱,被拒绝了。
第二次,他跑到汉堡店要求“汉堡续杯”,被拒绝了。
第三次,他去了一个甜品店,要求店员给他定制奥林匹克的甜甜圈,店员用笔记认真记下他的要求,15分钟之后把甜甜圈端了出来……
原本以为一定会被拒绝的事情,竟然被认真对待并且实现了。
他把粗制滥造视频传到网络上,很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了500万,大家惊呼于他的行动力和这种化解被拒绝焦虑的奇妙。
再之后,他在这个100天计划中还成功地把一朵花种在别人的院子里,在德州大学的课堂里讲了一节课,在星巴克当迎宾员,让妻子进入谷歌工作……
100天计划中,他不仅挣脱了原来的自己,感受到了“开口请求”的魅力,更是把生活过成了游戏,走上了全新的人生轨迹。
3
普通人挣脱安全感怪圈的途径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化解被拒绝焦虑?
I重思拒绝
我们在请求时,总是会下意识地进入一种权力关系的审视。
我都已经放下身段请求你,你却毫不留情地拒绝我,这叫我面子上怎么过得去?这不就是否定我这请求的价值吗?这不就是否定我这个人的价值吗?
可实际上拒绝只是一个观点,它深受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心理因素的影响。没有什么拒绝或接受是普遍的。
蒋甲请求在陌生人院子里种花,那人拒绝了。可询问原因却发现,那人觉得自己后院有狗,怕糟蹋了蒋甲的花。
他拒绝蒋甲,其实与蒋甲无关。
II准确定位赢得“是”
第一步是,找准目标群体,选择更适合的目标群体,可以增加被接受的概率。
你请求一个爱花人士,要求把花种在他的后院,被接受的可能性要比向着对花粉过敏的人请求,成功概率大得多。
第二步是给出你的“为什么”。解释请求背后的原因,就更可能被接受。
蒋甲再回看自己借钱时被拒绝的视频时发现,其实被借钱的陌生人当时十分友好,认真地询问了蒋甲要借钱的原因。只是因为当时他十分羞愧,便落荒而逃了。
“为什么”是具有魔力的一个词,它能引出拒绝的潜在原因,给被拒绝者一个机会,去解决问题。
被拒绝后不放弃,认真交流彼此的想法,换一个更易接受的要求,就有更多的机会被肯定。
同时要注意,在请求时用“我”开头,能让提出请求者显得更真诚可信,永远不要在并不了解对方时假装为其着想。
第三步是正视疑虑,向对方承认你的请求中明显的和潜在的反面因素,可以提升双方之间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