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关于教育的真谛

      以前在看《盗火者》的时候,曾对钱理群教授“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印象深刻。再看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优秀的绵羊》,里面提到,“我们似乎不得不对这一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种羡慕敬仰的目光: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但是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实际上,这两种都是对现今教育畸形现象的反思。

       这种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际上是 学生、学校(老师)、社会的一种合力。

       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建自我,还是为了追求一种谋生工具?当然,因为人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会这么偏激,为了一种而否认一种。我也是始终认为,人首先得养活自己,生存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满足生存的条件后,在更好的生活这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标准,更好的物质生活,是更好的生活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更好的幸福感,是更好的生活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这里面,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觉得,不管是哪个方向,最重要的是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这就够了。记住,这是你自愿选择的。

       学校呢,学校的目的本应是尽全力给他们的学生一种最好的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那么理想。第一,在招生阶段,有些学校为了某些利益设置带有偏颇性的招生政策。当然,学校也可以自我解释,我并不是以公正来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只是以我的标准来选择我希望培养的学生。我仅仅是希望,那些本应该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学校,不要用上面这种学校的标准来解释自己。第二,在教育阶段,这就涉及到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问题了,这真的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觉得,好的教育应该是除了传授谋生的技能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品质、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生活的能力、有趣、勇敢、真诚等等。最重要的是学生不会感到迷茫、焦虑和空虚。

       社会呢,实际上扮演的是一种评判学生的角色。那么谁能代表这个社会呢,我想还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吧,这个精英阶层涵盖了政、商、军队、学术等,他们基本掌握着国家社会的财富和方向。他们维持这个阶层的方式是控制人才进出这个阶层的通道,通过什么呢,主要还是通过学校,只有进入指定的学校,才有比较大的机会进入这个阶层。所以他们需要学校能够接纳他们的后代,以更容易录取他们后代的标准来设定学校的招生政策。

涉及到教育的话题,本身就颇有争论。其实,这本书早就看完了,一直搁笔不知怎么写下去,但是还是希望记录一下自己此刻的想法。本文有些观点还不成熟,可以讨论。

        其实分析那么多原因,一个最本质的因素,就是对教育的理解,什么样的才算是好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满足生存的条件,其次是对人性光辉的方面的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坦荡、真诚的人。

        看过的教育资料,印象深刻的有《盗火者》纪录片、吴军的《大学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秀的绵羊》关于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