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微生活(一百零四)为学生创建交流交往的公共空间

今天下午,我看到在三楼“为学斋”里,初二(2)班的几名同学,正在商量如何管理这个空间。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学校在2017年9月,对教学楼、实验楼内的走廊和大厅以及两楼之间的连廊,还有室外的一部分空间进行了全新理念的设计与改造。

原先四周围绕的冬青去掉,变成了有小径、有座椅、有学生作品展示区,且植物种类较多的开放型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交流、师生可以谈心、可以上课、也可以休憩。还可以欣赏梅花、桃花、竹子、雪松、李子、银杏……

走廊大厅拆掉了过去相对固定的文化展现内容,更换成可以随时容易更新的扎钉板,这些空间交给各个学科、班级、社团,甚至个人,让大家的故事、作品尽情地展示、发布,每个人都可以彼此欣赏,互相学习。

三、四楼连廊空间则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调,在研究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布设了一些可以调适的座椅,这些座椅可两人组、可三人、四人或更多,可平坐、可半立坐,也可席地而座。里面有书法、楹联、国画、古琴、青花瓷、围棋等,有京剧脸谱、剪纸、二十四节气灯等中国元素,四周都是图书柜,这里还是阅览室,也可以说是小书院,因此这两个空间起名叫“为学斋”和“青兰苑”。

同学们来这里,是因为这个班热爱读书,学校把这个空间管理的权利交给了他们,以示鼓励与奖赏。

学校有一个新理念,让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作为一所分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传承总校文化基因,创造性地汲取总校的课程理念、环境风格,学习总校学生的一些活动方式。

有效利用空间,依据课程改革理念,构建以服务课程与学程,以规划未来学习方式的理念和心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元素化为教育情境,每个空间都拥有自己的品质与故事,学生和老师们在校园里拥有更好的生活、学习方式,使知识体系情境化,环境文化课程化,学习资源可见化,让学习能够在校园里自然生长。

同时,校园文化应与班级文化建设一脉相承,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校园成为每个班级的校园,成为每个学生的校园。

这些带有中华优秀传统风格的场所成了每一个班级同学的最爱之处,他们的身影与作品成为校园里最美丽的景观,整个校园的时空展现出生命成长的气息和活性。

其实最重要的,如总校于会祥校长所言:“学生来学校不仅仅是来学习的,他们还是来寻找伙伴的。”

这种理念下的空间,本质是为学生营设交流交往的公共空间,鼓励同伴积极互动,这关乎着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校园微生活(一百零四)为学生创建交流交往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