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门》

北大西门,是一个地名,也是北京大学西侧的出入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比较偏僻,属于海淀区,北大西门附近没什么景点,只是在西南侧,静静伫立着两座山门式的古建筑,这就是清代有名的恩慕寺和恩佑寺的残迹。(1860年,即咸丰十年,圆明园大劫难时,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恩佑寺、恩慕寺亦毁于英法联军罪恶之火,仅留下山门和残迹。)此外,就只剩一个校门,一个牌匾,还有两个保安,我原来一直以为是警察在站岗,每次出入的时候都是肃然起敬,只是后来北大保安出名后才知道不是。

1992年冬,我第一次来到北大西门,作为一个20出头的青年,对于这些古迹没有太多的感受,只记得从西直门坐公交到海淀,下车后走了5、6里地,一路上还能发现许多的菜地和小山头,而北大西门大门口对面的胡同到处都是四合院。这类四合院是属于当时城市平民的最普通的四合院,面积都不大,而且都是一栋一栋紧挨着,严格来说就是那个时期的城中村,一般都是几家人住一个院,大多是一进两重,中间有一个天井,两边是厢房,正对大门就是正房,正房一般有3-5间,冬天取暖也是靠天井中间的大煤炉。因为靠近北大,也有很多北大的教职工和家属租住在这里,有时我们还开玩笑,如果在院子里丢一个石子到胡同,十有八九会打着一个教授。

我和一群文学青年就租住在这些四合院中,做一些书稿的编辑工作,主要靠组织笔会、诗会和有偿出版诗集、文集为生,和我同屋的是来自湖南的华子,他是一个书商,带着2部古籍,四处找出版社和印刷厂。还有一些人是北大未名湖诗社的诗人,其中有一个叫海英的比较有名。

不到一个月就是春节,我因为没有路费且刚刚到北京就留下来看家,没事就四处逛游,恩慕寺和恩佑寺就是我常去的地方。据记载,畅春园建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清代北京西北郊第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康熙长期在此居园理政、励精图治,拉开了康乾盛世的大幕。继畅春园后,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也陆续建成,这就是遐迩闻名的“三山五园”,三山五园规模庞大、内涵丰富、技艺杰出,是中国几千年古典园林建设集大成式的鸿篇巨制。恩佑寺、恩慕寺是三山五园园林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因其独处一隅而影响其重要性。

据了解,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为其父康熙“圣祖仁皇帝荐福”而建造的,位于畅春园东北角,与清溪书屋紧相毗邻,康熙晚年常在清溪书屋宴寝,并驾崩于此。恩佑寺原有三进院落,其山门坐西朝东,外临大道,山门上额题“敬建恩佑寺”,门内横跨三座石桥。正殿面阔五间,内供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侧为药师佛,右则为无量寿佛。“二层山门额曰龙象庄严。正殿额曰心源统贯。皆世宗(雍正)御书。殿内龛额曰宝地昙霏。联曰:万有拥祥轮,净因资福;三乘参慧镜,香届超尘。皆皇上(乾隆)御书。”(《日下旧闻考》)

据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病逝。乾隆为了纪念母亲,为圣母皇太后“广资慈福”,便在恩佑寺的南侧修建了恩慕寺。取名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永慕寺建于南苑,是康熙为母亲烧香拜佛而建。恩慕寺庙貌严谨,坐西朝东,两进院落,外临通衢,山门内正殿五楹供奉药师佛一尊,左右奉药师佛一百零八尊,南配殿三楹供奉弥勒佛,北配殿三楹供奉观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药师经,一刻乾隆《御制恩慕寺瞻礼》诗。诗云:“尊养畅春历廿冬,欲求温清更何从?天惟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山门额题“敬建恩慕寺”,二层山门额曰“慈云广荫”,大殿额曰“福应天人”,殿内额曰“慧雨仁风”。两边楹联为:“慈福遍人天,祥开佛日;圣思留法宝,妙现心灯。”

恩慕寺和恩佑寺历经两三百年风雨沧桑,虽被英法联军焚毁只剩遗迹,但也昭示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成为繁盛一时的畅春园昔日芳华的最后见证。不知道北大将西门建在此处是否有历史的考量,当然,这些典籍我都是后来了解的,在九十年代我所关注的只是诗歌和生活。

我在北大西门大约待了四个月,在第二年春天背着我唯一的被褥和一箱书籍,和湖南的华子去了怀柔印刷厂,做一些古籍的校对,同去的还有他的一个老乡,一个修钟表的年轻人。直到我离开北京,我再也没去过北大西门,当然,即便我以后再去北大西门,也找不到那些四合院和那些热爱诗歌的青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