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的诗凭什么红透大江南北,能跟他们比吗?

距离作协宣布贾浅浅并未入选会员已经过去好几天了。

但是这个事件的热度并没有褪去,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想要知道答案。

不管是涉事的西北大学还是文学大师贾平凹,抑或是当事人贾浅浅没有人出来发布声明或者告知书,所以不明真相的观众始终是云里雾里的。

青瑶个人非常热爱读诗,今天分享一些关于诗的内容,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喷。

01 关于诗

诗最先的时候是辞,然后是词,后演变成诗和词。诗有五言诗,七言诗,绝句等,词也有很多词牌名用来填词。

诗歌起源于先秦,在唐朝时候达到顶峰。

诗多言志,词多抒情。二者都是反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

古代的诗词歌赋基本上拥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

我们现在讨论的诗歌是自五四运动以后发展而来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形式的诗歌体裁。

新诗诞生以后涌现了很多流派,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等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了北岛,舒婷孤城等代表的朦胧派。

后来也有了口语诗派,这个派别也被称为民间写作,不过对于这一派毁誉参半。

想来像贾浅浅这种诗该归为这一派。(如果一定要有归属的话)

现代诗其实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意境重于修辞。讲究自由开放。

确实也是个全民诗人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写。

不管是回车键还是口语诗都可以,只要你说自己写的是诗,那就可以是诗。

但是如果低俗的没有文学价值的诗只适合私藏,并不适合出版,更不适合放在课本里。这是对诗的亵渎。

要是让李白知道了,怕是要从坟墓里爬出来痛斥三千里了。

02 关于诗人

诗人这个称呼有自诩的他称的。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走过历史的长河,一些人赫赫有名,一些人寂寂无名。

古诗争奇斗艳的盛唐,词人百家争鸣的大宋。情诗王子纳兰容若,仓央嘉措,徐志摩。豪情万丈指点江山的毛泽东,浪漫唯美的席慕蓉,还有当代写情感入微的余秀华。

下面我们看看一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诗歌片段。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

“仰天大学校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陆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仓央嘉措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

“卑鄙是被逼者的通行证,高尚士高尚者的通行证。”-北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这些伟大的诗人或者词人都是我们熟悉的,上面这些诗也都是盛名已久的诗作,都是经典。

当然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万世传颂之诗,还有很多大众不熟知的作品。

由于篇幅的原因,就只是拍了照片,文中的照片除了贾浅浅的诗,其他都是大诗人的作品,选取了一些比较普通的这样大家可以自行对比。

03 关于鉴赏

不管什么行业都有一些专家专门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作品,他们有一个权威的名字叫专家。

所以文学家的作品好与坏最权威的评价就来源于文学家,即文坛的前辈大师们。

还有一个评价来自于大众,虽然没有那么有说服力,但是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很多选秀的节目都会有专家打分和大众评审环节,而大众评审环节的分数甚至比专家的更高。

是因为不管什么产品,什么作品,最后使用的,受用的都是普罗大众,他们才是终极的批判者。

但是普通人不研究修辞,也不会说凝练,更不在意背景。

读的就是感觉,是共鸣,是感知。在诗人或欣喜,或悲伤,或感知中体味然后咀嚼。

喜欢读诗的人,读到一首好诗,就像喜欢甜品的人吃到了米其林蛋糕,味蕾的美好体验刺激神经带来了脸上的微笑,和心里极度的满足。

好的诗有同样的效果,文字进入视野,传入大脑,处理后带来雀跃。

但是诗的语言就像蛋糕上的奶油和巧克力,味道和颜色都决定了这款蛋糕是否美味。

在普通人的心里,诗就像仰望的星星,浪漫,梦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

当然低俗的语言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就像,性,du,du,我们不宣扬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但是如此低俗污秽的语言放在诗这美好的框架里,就等于把大家对梦的仰望踩在了脚底下。这是不可被谅解的。

写什么是你的自由,关起门来你想扮猪,还是吃老虎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但是绝对不能用来误人子弟,误导众生。

如果你把这样的言语散播天下,是怀疑大众的智商,还是觉得我是皇亲国戚,穿皇帝新衣可以随便逛大街。

04 关于作品

这是个流量时代,流量就是钱,钱就是每个人生活富裕或者贫穷的资本。

所以大家都撸起袖子干,哪里有肉味,都会蜂拥而至。

出版社大概也是这种现状,但凡一个作家火了,那么恨不得把他穿开裆裤的事件都挖出来,恨不得他一出生就写了作品。

不管他们以往的作品是好是坏,全部拿来一起结集出版,也有人自费出版自己的书,导致书籍时常良莠不齐。

这个时代,有情怀的人少了,因为情怀不值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东野奎吾最开始写作的时候用心写作,认真打磨,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无人问津。

后来开始迎合大众口味写小说,就火了起来。

这个其实是矛盾的,坚持自己或许可以成功,但是成功之前的黑夜太难熬了,东野奎吾火了但是他的妻子就没能等到他火就离开了。

余秀华火的原因是因为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我个人很喜欢她的诗。从2009年开始到成名她也是写了五六年的诗。

如果不是这首大胆的诗,她的作品什么时候进入大众视野也是个谜。

其实有很多很多籍籍无名但是作品很惊艳的。但是因为不出名,所以仍旧默默无闻。

文人的风骨,在这个时代是吃不香的。

青瑶曾经读过一个中篇小说,作者不记得了,但是作品一直都记得,那是我看过最惊艳的小说,个人觉得比莫言大神写得还好。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植根于人性,反哺与人心。思考,共鸣,鉴赏,学习。

贾浅浅的作品写得如何,究竟有没有一点诗人的资质,我们需要看到她更多的作品。

当然就目前网上流传的这些作品,个人觉得除了那么一两首。其他的都可以下架了。

虽然言论是每个人的自由,出书也无可厚非,但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能被带偏。

文化的传承不容有污秽,如今很多人在到处模仿这些低级趣味的诗,影响很恶劣。

贾浅浅诗

贾浅浅不管是想要炒作反而弄巧成拙还是因为作品被嘲讽而选择默不作声。

贾浅浅作品,这种作品可以下架,拿回家自己看看就行了

贾浅浅,也可以下架了,

作品和人品或许不对等,但是作品绝对是内心的折射,至少是诗人在写下文字那一刻心里的想法。

还希望官方机构,尤其是有关文化部门的人,能够正一正这些不正之风,不要随便什么语言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有文学价值,欣赏意义的敲锣打鼓欢迎,不入流的坚决抵制。

懂得人懂得分辨,不懂得人,人云亦云,悲凉否?

个人阅读过的诗集一角

你可能感兴趣的:(贾浅浅的诗凭什么红透大江南北,能跟他们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