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3.0-家庭教育终极检验的反思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转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终极检验问题。作者认为,这个检验是子女的婚姻质量:是否能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是否能在婚姻中得到身心满足。

择偶综合了原生家庭背景、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基本的标准尺度,婚姻更是将双方之前沉淀的一切物质、非物质的东西扩大化。这些确实能反应家庭教育的效果,但作为终极检验,是否妥当呢?

说一下我的故事和朋友女儿的故事。

我是自主性很强的人,从小野大的,凡事自己做主、自己扛。为此踩过无数坑,至今仍然在为这些懵懂还债。家庭教育能给于我的,是身心健康、三观正常。至于其他,原生家庭无力提供。

朋友的女儿,还在读大二,同样是自主很强的姑娘。区别在于,她年纪轻轻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目标、能投入。虽然就读一所不起眼的二本学校,优秀如她,已经集各种资源倾斜于一身。不难预料,前程、婚姻于她,都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常反思,我和她这两种家庭教育,在什么地方造成了这么大差别,以致让我在某些认知方面比她晚了15年。家庭经济显然不是主因,父母能支持我读到研究生,21世纪初期,已经非常难得。智商上,自己也是一帆风顺到研究生(当年高考成绩,985可冲,211稳当,去了一本);情趣品味上,虽未接受过任何课外培训,不妨碍我兴趣广泛、还算心灵手巧;相貌上,年轻时也还清秀可人。

和她有着从小开始阅读的相同喜好,区别在于,我是自己一头撞进去且饥不择食、瞎看乱看,而她是在母亲指导和陪伴下,走向另一种体验。

高考这条分水岭上,我是毫无目标、毫无指导稀里糊涂选了一所学校、一门无所长的专业。而她,是在分析自己所长和兴趣爱好,与家长充分沟通后做的选择。这不仅直接决定了初入社会的可能方向,也间接影响了职业发展道路的宽度和深度。

两个不同阶层的原生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出来不同的半成品。从驱动力3.0的角度来看,我和她在自主这个维度不相上下,但是在专精、目的两方面,差距不是一小截。这种差别显现的结果,是我在职业、婚姻中的盲目与不成熟。而这困惑了自己10年,青春燃尽,子嗣尚幼。

婚姻质量只是教育结果的显现,就像职业发展一样。人生有多种道路可选,有些终生未婚或婚姻波折,但却胸怀天下并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你能说那是教育的不成功?

去看看硅谷钢铁侠吧。

就个人而言,我希望在儿子的教育目标上,能把他培养成具备驱动力3.0的人:自主、专精、目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哲学命题,包含对昨天、今天、未来的思考,同样适合家庭教育。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认知,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养料,让他能从容应对哪里去的问题。

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驱动力3.0-家庭教育终极检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