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内, 那个孤零零站在展台边的韩国青年第三次笑着解释:“ Sorry, I don't speak Chinese."。
幸好,周围公司的人看起来比他幸运得多。
(一) 潮流地
当中国少女挤满韩国街头,首尔明洞区的普通话店员成为常见配置,而东大门的流行款直接登上大大小小的淘宝店的时候,有人可能想要更多,有人可能知道别人想要更多。
如果只听她讲头几句话,你可能很难发现对面的女孩子是韩国人。
就像如果只看他们展台上几乎和公司宣传海报一样显眼的招聘启示——实际上,对方同我说完“你好“ 后紧接着的一句话就是“您是来应聘的吗”——你可能很难理解这个创业公司的韩国本公司只成立不到一年一样。
而据那位中文流利过英文的柳银实经理所言,他们这个去年成立的公司已经有了六十几个员工,其中二十几个是中国人,招募计划是为了接下来在天津开办事处做准备。
他们是一家韩国电商相关企业。在恍然大悟前,请允许我继续说明一下他们的模式:
在B2B/B2B2C方面,他们和韩国国内的服饰,化妆品品牌(目前有A类和B类化妆品)签订协议,帮助他们完成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任务。而对中国而言,他们和包括京东,美丽说在内的大型平台达成合作,引入韩国品牌。
在B2C方面,他们拥有自己的中文购物网站星啦啦,直接销售韩国品牌的化妆品衣服等给中国顾客,目前和顺丰有合作。接下来在天津的当地团队会着重在这点上。
[上下图分别是官网和旗下直接购物网站的截图]
在其他方面,他们还分别为中韩双方的人提供咨询和数据分析。比如向中国的合作方提供韩国流行趋势,最受欢迎单品,向韩国合作方提供中国消费者的喜好点。 [柳经理当时把这形容为能提供的服务,但在他们的宣传册子上这一点被列在“Future Stage”里]
正如他们网站上那个卫星轨道上的中国所展示的一样,这个公司自诞生之日始就扎根于韩国对中国的某种追求,准确地说,扎根在品牌商家对消费者的钱的追求上。
而众所周知,在潮流退去,消费者的热情消失前,那种追求之路是无尽的。
(二)先行市场
如果说B2LiNK是扎根于两国贸易,在建立一年内就迅速推出了扩张到中国内的计划,那么还有另一家韩国公司更进一步,他们并没有从事和中国必然相关的产业,然而在本国消费者都未得一览前,就把产品投放到了中美市场。在网络上按产品名字搜索信息的话,最快能找到的是上面那个简单的一页预注册网站。
相比起同一个展区的同胞而言,提供草图设计工具的 ProtoPie 似乎在参会的人数上就显得颇为壮观。那种壮观气势又被设计本身较为亮眼的红黄色和一摞高高叠起的零食(不知道为什么主动伸手去拿的访客不多)放大了许多。
无可讳言,在国际化推广方面,工具类产品面对着更少文化上的困扰,占据着天然的优势。但即使在这样的优势面前,为产品视频配上中英双语字幕,将中国作为和美国并列为第一市场还是罕见行为。
与之同样罕见的,还有他们在demo show上的演说。这大概是参与发表的外国团队中少有的从口头说明到PPT内容都全是中文的一个。观众群中适时响起的笑声(当发表者评价CEO的长相的时候)似乎也证明了他们对这些接地气之举的心领神会。
(三)冒险者乐园
如果说创业公司ProtoPie 是凭一个工具型软件将中国视为第一批市场,来自以色列Rolllo则基本上放大了上述两个方面的风险。第一,他们做的是个通过朋友找到专业人士的应用,第二,他们甚至连美国都没顾上,直接跑来中国找投资人并打开市场。
我和Lior的相识基本是一个意外。 而相识当时,这个以色列人正揣着电脑里前一晚刚赶出来的中文介绍视频,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听台上的人用自己完全不懂的语言讨论问题。
所以理所当然的,我成了他们这个中文字幕视频(英文画外音)的第一个来自中国的观众。
[拼图内容来自Rolllo的宣传视频,选了文字内容多的部分,可以看一下表达效果]
参考二次或三次人脉来选择职业人士并不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比较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Linkedin。他对我这个问题的回应是Linkedin侧重于高度专业的职业,而Rolllo会面向所有职业的人,比如说木匠们。
而对于基于社交关系的应用需要高度本地化这个问题——比如进一步提到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更倾向口耳相传(mouth-to-mouth)的方式——他用手机演示了应用的整个流程。一边证明其简易和上手性,一边说明中国使用者也会喜欢这样查证有熟人担保的修理工的方式。
在操作设计上,我个人非常喜欢一个swipe cards(朋友间交换名片,并存入人脉档案)的步骤。 不知道是因为那个知名的Tinde模式还是这个动作本身带有的随意性,通过swipe来进行人脉连接使过程看上去轻松趣味化了很多。
在我们聊完后不久,Lior就开始见各个可能的投资人们。在本文题图的那张照片里,他就和他的伙伴一起为一个见面的机会排在众多创业者里。
虽然,入中国之路艰难漫长,他们所要面对的一切,都要比在这个能挡风遮雨的仓库里排个队去见十分钟投资人复杂得多。
结尾——入中国记
我认识的很多以色列创业者都因为本地市场太小选择国际化,而那基本上意味着美国市场。 在和Lior聊天时,我问过他为什么没和同胞一致而去主攻中国。 他当时笑一笑,说现在中国是最好选择。 那句话我在当晚又听到另一位韩国创始人说了一遍。
这种话由已经选择中国市场的人来说不够客观,但仔细一想,这也只是一个单纯的追逐更大市场,更多使用者,更多顾客的逻辑。 这个市场曾经,现在也仍然因为其独特的情况和风格困扰很多外部感兴趣的人。 然而随着诱惑的一再提高,那些感兴趣的人里终于有一些不愿意等到根基稳定后再打安全牌迈进。
要尽快尽早地来,要汉化,要本地员工,本地伙伴,本地投资人,接下来还有本地风俗和本地特例。但就像其他人试图进入美国市场时的情况一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和其他国家的所有参与者——假设中国本土创业者肯定有优势的话——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比赛规则复杂,没有先例。但终点线是巨大到难以忽视,甚至仍然在成长的市场,胜利者将在那里划下他们的领地。
----
链接们:本文在 钛点 微信上链接 本文在钛点网站上链接
对,感谢各位压力,网站正在默默补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