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好妈是怎样炼成的》讲座学习笔记—Cherry


上周参加了陈默老师的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课,陈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有着多年的临床咨询经验。整场讲座掌声、欢笑声不断,陈老师妙语连珠,案例活灵活现。这背后是陈老师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淀,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的确是受益匪浅。讲座以“好爸好妈是怎么炼成的”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下面我将陈老师上课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梳理。

一、教育观念正确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父母的教育离不开观念的指导。“父母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们塑造成人人羡慕的社会精英,那么社会精英们就一定是幸福的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呢?”针对这个问题陈老师给出的幸福人生是这样的:

·身心健康,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

·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

·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

·有助人的力量,独处时不焦虑,群处时也不焦虑。

·有亲密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愿意为人类奉献。

这几条看似简单的答案其实要能全部做到真得很难,因为我们每个家长大多是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不自觉地就架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另外,欣赏孩子,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又是对家长的美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助人、独处、亲密这些品质更是对我们当前的孩子在与人相处方面提出的进一步要求。

二、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1.现实中孩子们的处境

我们当前现实中孩子家庭物质条件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他们却在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精神方面的难题。他们有着天生的孤独感,有着陈重的情感负担,面对着空前的学业压力,有着强烈的话语权要求……

用陈默老师的理论来讲,现在的孩子就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鼠。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孩子整体处在纠结的状态之中,逐渐失去生活的乐趣。

2.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母爱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保证,孩子刚出生就要吃母乳,这是他最大的安全保障。0-3岁的孩子对母爱的需求极大,在这个时段,母亲需要每时每刻都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尽最大努力陪伴在孩子身边,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做孩子健康情感的培育者。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变得独立而又有主见,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开始需要私密的个人空间了,这个时候,母亲是否敢于放手,是勇敢地抽身而退还是如小时候孩子粘连母亲那样粘连孩子,这极大地考验了母亲的智慧和耐力。现实生活中的“恋子情结”就是如此。

优秀的母亲是大气的,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家庭外都是一致的;优秀的母亲是不走极端的,她们明变通、善学习;优秀的母亲是善于控制情绪的,她们的情绪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优秀的母亲是热爱生活的人,她们对生活的热爱给整个家庭带来了积极、和谐、亲密的氛围。

3.父爱是孩子的成长推手

父亲是孩子生理安全保障感的来源。父亲对3-6岁的孩子影响非常大,3-6岁的孩子开始要探索世界了,那探索世界的勇气来源于哪里?只能来源于父亲。因此,3-6岁的父亲千万不可缺位。父亲愿意陪伴孩子玩,给予孩子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和探索世界的力量就会很强。孩子敢于去探索世界,敢于去尝试新鲜事物,孩子就会有自信。不然孩子就会胆小、懦弱、退缩,等孩子上学就会受到别人欺负。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亲应该是孩子理性的促进者和宏观引领者,父亲需要给迷茫的孩子提供高瞻远瞩的建议,帮助孩子克服各种苦难,引领孩子走出困境,重拾自信。

当然,父亲的这个角色不是父亲愿意做就能做的,父亲的这种角色还需要母亲的配合,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总是否定父亲,诋毁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在孩子长大以后是成不了这种角色的。父亲和母亲需要各司其职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三、善于和孩子沟通

沟通首先是建立在心态上的,无论是跟孩子还是跟学生沟通,首先要从内心接纳他,真心地想要帮助他,爱护他。这是一切沟通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的沟通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除此之外,沟通还要避免两个误区:1.我说了你就要听;2.你听了就要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叛逆的思维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家长们首先要对以上的两个误区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和孩子正确沟通,而不会马上情绪上来一阵乱吼,结果发现适得其反。

1.沟通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和特征,这就需要家长采取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语言去沟通,这样才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和婴儿沟通时,我们首先要采取夸张的表情,并且多用感叹词如“宝贝你太棒了!”,“好不好呀!”,除此之外一定要放慢语速,平静舒缓地和她们沟通。当和幼儿沟通时,我们依据“复杂情境多讲话,简单情境少讲话”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尽量用丰富的语词来刺激孩子的大脑,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例如当妈妈是语文老师时,孩子大多表现得语词丰富,这就跟妈妈的良好沟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个时候沟通不畅,会造成孩子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当和儿童沟通时,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并且尽量不纠正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小错误,要耐心地倾听,不要讲过多的话,这样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当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我们要放低心态,不要总是以长者的姿态向孩子传授经验,也不可总是谈论学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感觉自己不会被理解,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是秘密,他们会有意识地疏远成人,这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真诚提供帮助的姿态来和孩子沟通。

2.沟通的技巧

沟通的第一步是倾听,这需要我们先要做到如下三条:

1)倾听的时候两只手不要动,身体做一个姿势给孩子看:我在认真跟你说话;

2)鼓励孩子说下去不要打断他;

3)小结:听完了之后你做小结。如果能做到,孩子很愿意跟你讲话。

沟通的第二步是询问,在询问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下原则:

1)态度必须是我来帮助你的,绝不能是审问的态度;

2)想方设法解除他的防御;

3)向他解释保密,保证不会把孩子的想法随意传播或者泄露。

我们怎么和孩子说话?一般和孩子沟通要按照以下流程去做:

1)把对方的情绪给说出来,表达对对方情绪的理解,这是情绪安抚;

2)换位思考,给到他共情,这是情绪支持;

3)当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了,我们再开始引导,将他们的想法引到合理的方向上。

当然,沟通时一门艺术,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沟通都可以参考以上沟通技巧和沟通流程去做,但也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合理的方法来和孩子进行沟通,这样方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以上是我将陈老师课堂的内容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个梳理的过程也是我吸收再消化的过程。通过总结提炼陈老师的课堂内容我萌生了以下几点感悟:

1.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成就身心健康的孩子。

家庭教育观念是总纲,这决定着我们将要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决定了我们的追求也决定了孩子的追求。是追求纯粹物质上的丰富,还是追求名声上的远扬,抑或追求精神上的纯粹……。如陈老师所说,如果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我们就要教他学会助人,教他学会分享。只有在人群中发挥作用才会有一颗坚韧的心。这就是家庭教育的观念问题,观念对了孩子才会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2.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学会和孩子“斗智斗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整天都在和孩子们“斗智斗勇”,我们在想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也在揣摩我们想说什么、不想说什么。了解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才可能理解我们原本认为的孩子们“古怪”的行为,了解了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才可能认识我们原本认为的孩子们“古怪”的思想,了解了孩子们成长规律才可能将他们“古怪”的行为和思想一一破解,这样才所谓百战百胜。这里的战不是要和孩子争个高低输赢,而是为他们披荆斩棘,为他们的阔斧前行保驾护航!

3.学习沟通语言,掌握沟通技巧可以极大提高沟通效率,是获得双赢的利器。

作为一名教师,不会沟通真的是寸步难行。孩子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么去解决,我们该从何说起,能否解决孩子的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了老师的沟通技巧。同样,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亦是如此。陈老师本次课程提到的沟通技巧对我而言帮助极大,之前的沟通技巧都是一点一点的,没有什么关联,而这次的沟通技巧却是一个很好的系统,前后搭档,层次突出。虽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但这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沟通思路,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自由发挥,这样才最容易取得双赢的沟通效果。

如果说家庭教育观念是“道”层面的话,沟通技巧就是“术”的层面,道术结合,才会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愿每一位家长都能道术结合,培育出您幸福的那个他或她!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爸好妈是怎样炼成的》讲座学习笔记—C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