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韩信

坚持就是胜利,这几天,我读史记,逐渐找到感觉了,似乎比较顺畅。自我评价的话,应该是接近80%的读懂率了。昨天仔细阅读了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命运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个悲情人物,其成就在彼,不应该,还能有更大的成就。可惜还是自身有原因,最终只是一个列侯,被汉所杀。对于韩信,我总体的印象是有钦佩,有可惜。

这样的人,完全可以誉之为战神。攻而不克,战无不胜,攻城拔地,跟随刘邦建立了惊天伟业。其不世之才,雄韬伟略,确实令人佩服,怪不得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战神之一呢。

但是我又觉得,从韩信身上确实应验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无论是谁,都摆脱不了这样的规律。性格决定了目标,目标决定了细节,细节决定了行动,行动决定了过程,过程最终决定了人的宿命。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信命,但在社会中,有些事情,你又觉得似乎冥冥中真的是有命运之神在操纵着你。

韩信的志向,并不想成为皇帝,而是只想成为一方诸侯。安于现状,寄人于篱下,只想在刘邦或者项羽的手下作为一名大将军,这就决定了他的悲惨命运——任人摆布,不把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一心只想做一名大将军,就要听命于人,受制于人,这一根本性的性格,就导致自己的命运不可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只会被帝王玩弄于股掌之间。

老谋深算、圆滑狡猾、不择手段的刘邦,有很多时候是不讲情谊的,毕竟从市井中混出来的人,利字当头。利用韩信之后,马上就本性毕露,在垓下消灭项羽的部队之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剥夺韩信的兵权。后来又紧接着把韩信由齐王降格为楚王,到达一个陌生的封地。这个时候韩信还不警醒,还屁颠屁颠地追随刘邦,听从刘邦,自认为功高盖世,主人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在封建社会,这是致命的,奴才的性格就注定了奴才的命运。

韩信优柔寡断、当断不断的性格,也决定了自己最终覆灭的结局。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韩信处于观望状态,项羽派人来说服韩信,他的谋士蒯通借此也向他献出了奇策。其实共同点只有一个,就是希望韩信保持中立,既不帮刘邦,也不追杀项羽,保持自己的中立,就能实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三分天下,韩信自己借势就可以据齐国广袤的地盘和坚实的人民基础,伺机称帝,南面而孤。这样一来,天下就能保持很稳定的状态,谁都奈何不了谁。刘邦与项羽都管不了他,韩信可以与他们俩并起并坐,这可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

这么好的机会降临,可是韩信不听任何人的建议,眷恋干刘邦对自己的小恩小惠,念念不忘刘邦给他好吃好喝的往事,一意孤行,只想做刘邦的臣子。最终联合刘邦一起剿灭项羽。

在被贬为楚王之后,为了换得刘邦的信任,韩信自以为杀了项羽的旧部将,去见刘邦,应该能得到刘邦的谅解和信任。那名部将对韩信说,今日你杀我,明日刘邦就杀你,我今天的命运,你马上就会等到。可是韩信听不进去,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一念之下,背信弃义,毫不顾惜旧情,杀了项羽的部将,去向刘邦邀功。却没想到老谋深算的刘邦根本不顾及什么朋友之间的情谊,而是政治第一,安全至上,一把拿下韩信,把他带到长安贬为淮阴侯。就这样虎落平阳被犬欺,刘邦在长安被困禁起来,郁郁寡欢,不得志。

那个年代,在江湖上混,不讲义气,不讲道德,将会众叛亲离,不会有什么好结局。在这一点上,韩信连楚怀王也不如。曾经有人要求楚怀王杀掉投奔他的旧齐王,但是楚怀王说,别人来投奔我,就是看在我这个讲仁义的份上,我却为了利益而杀掉他,不仁不义,这种事我绝对不做。最终,楚怀王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了来投靠他的人。

在长安,韩信过得很郁闷。最后,迫不得已,韩信约人造反。这是最大的失误,已经没有了部队,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失去了最好的时机,现在再来造反已经是一切晚矣,完全是自寻死路。吕后召唤他,他本来不想去,可是推荐他的萧何却对他说,即使身体不舒服,还是勉强去一下。韩信一到宫里面,就被吕后派人斩杀。

综观上述,我个人认为,韩信还是属于技术性人才,刘邦则属于管理型人才,在汉朝统一天下的大业中,韩信只是一个中层干部,刘邦才是领导。韩信技术再好,如果头脑不中用,思想跟不上,就只能作为臣僚,服务于刘邦。刘邦玩的是哲学,韩信擅长的是技术,这样一看,韩信永远都不会是刘邦的对手,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说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