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二爷鉴书,作者邱岳,特此感谢

3 万小时的具体算法是这样的:假设一年 50 周,职业生涯前 10 年每周开 3 次会,每次 2 小时,共 3000 小时;从第 10 年到第 20 年每周开 5 次会,每次 2 小时,共 5000 小时;从第 20 年到第 30 年,进入决策层,每周 5 次会,每次 8 小时,共 2 万小时。全部加起来大概就是 3 万小时

这个算法来自一本叫做《如何开会不添堵》的书,虽然细节值得商榷,但开会确实占据了我们大量的工作时间。尤其在互联网行业,甚至流传着「白天上班开会,晚上加班干活」的说法。

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_第1张图片

既然我们注定要在会议室蹉跎相当一部分生命,那想办法提高这部分生命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开会不添堵》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教读者如何引导会议,提高会议效率。

这是一位日本作者的作品。之所以要强调日本作者,因为这本书写得实在太日本了,不但行文风格和谋篇布局很日本,书里还穿插了许多漫画,作者甚至还顺手塞了一个青春职场励志爱情小故事在里面。

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_第2张图片
真的有漫画,服不服

用故事夹藏职场技能方法的书不少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阅读门槛,用故事情节把读者伺候得很舒服。弊端就是啰嗦,而且读多了产生依赖感,读其他书会有障碍。

作者在开篇处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他认为关于会议引导方法论的书有很多,之所以不好用,主要原因是缺乏有血有肉的范例。没有可见的范例,只有框架和模型,读者必然无法形成具体印象,更别提实践了,所以他要用一个具体的故事来串起自己的内容。

他说得特别对,我读过不少跟会议相关的工具书,听说过一堆分析模型,什么 SWOT,3C,4P,六顶思考帽,工作十几年几乎一次都没用过。尤其是那个六顶思考帽,其中一顶还是绿色的,怎么憋住不笑场?

《如何开会不添堵》这本书没有按部就班给一个庞大的会议框架,而是从职场小人物如何悄无声息通过一些细微的切入点逐渐介入引导和改进会议效率的角度,教我们怎么做。

他充分发挥了日本人对情绪充分敏感的优势,处处想着怎样帮助不敢在会议上说话的年轻人逐渐建立影响力,挺贴心的。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会被差遣记录会议纪要或备忘,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通过确认会议结论和待办事项,帮助大家一起确认会议目的,跟进会议后续进展。

在这些步骤的操作上,作者的描述并不空泛,而是给了具体的操作工具。比如说到「确认会议目的」总是感觉虚头巴脑,书里教我们换个说法,不是问目的,而是问会议结束条件,也就是「这个会怎样才算是开完了」?这样更容易落到具体性结论,而不是一些玄了吧唧的过程性描述。

通过结论入手之后,作者又教我们如何在过程中利用「白板抄写」这一工具理清会议讨论过程中的逻辑,让与会人员的思路可以始终保持在同一层面。

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_第3张图片
抄写样例,「问」标注的就是开会中常常会脱离主线展开讨论的部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在会议中即便不做抄写也有了搞清楚目前讨论焦点的思考框架,即便跑题也可以是受控的跑题,而不是完全完全放飞自我。

书的最后又给了我们一个做会议准备的工具,通过问 8 个问题,完成必要的会议准备,保证会议质量,也很实用。

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_第4张图片

限于篇幅,我也就不展开了,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找一本来读读。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半躺着听个音乐,连带上小憩和上厕所的时间,估计小半天差不多就够了。如果真的能用上书里的一招半式,可能很快就可以从会议上把读书花的时间省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本书目录:

前言

第 1 章 初遇令人头疼的会议

第 2 章 “确认引导”的魔力

第 3 章 “书面引导”的新世界 

第 4 章 开启“直接引导”之路

第 5 章 Prep 与引导 

尾声 两次转机

祝周末愉快!

题图: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 五折购买此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