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闭幕”处开始“微笑”——《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一)

图片发自App

我这喜欢倒着读书的习惯一直都在,恰好这本书是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阅读,所以这个习惯就很好地用用。

《哈扎拉尔的微笑》这本书,网传关于它的读书分享已经在深圳、厦门、嘉善这三个地方举行了,我呢?竟然把读书分享会做成了朗诵会,那就一个人来举行一个读书分享会吧。

“闭幕”共有17段,每一段都可以细细品味,每次翻开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看到当初阅读留下的痕迹,我有些好奇:自己读的时候是这样“微笑”的吗?

1)

“每天给你一个新城市……这一条是很多城市营造者最为恰当的内心写照。”其实,何止一个城市,就连学校也如此。倘若一所学校不能给旁人以“新”的东西,似乎就无法立足。哪怕是有时换个名字,换个外壳,换个包装,总要在“新词”里看到希望。

2)

“有些日子太害怕了,我就呆在床上。”直面生活,害怕仍需过,还得好好过。

每天游走在城市间,“继续活着,继续活向死亡”,有些悲壮,却是大实话。

“居住在城市的好处就是你知道自己住在城里,不需要任何的想象,你观看,总是接着观看。”在城市里,你总不能超越任何一个建筑,将眼光投放到更远的地方。你的每一个眼神都会在钢筋水泥墙的瓷砖上得到反射,所以,你无法想象,你只得封闭自己的想象。时间久了,你的脑袋大概也变成方的了。

3)

书里的第三段,是一个省略号。

我将之圈了起来,旁批了一个:你在想什么?

现在,我想加一个字进去:你想说什么?

为什么欲言又止呢?是在表达愤怒、悲伤、恐惧?或者是欢乐?

谁会在乎哈扎拉尔的省略号呢?

我在乎吧。省略号里,也许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4)

“清晨,止住忧伤。午后,继续忧伤。木沙尔说,这就是生活。”

我续写了下去:“晚间,开启忧伤。仿佛这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为了证明我正常,所以我忧伤。”

木沙尔是个十一岁的儿童,我是四十二岁的成人。

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5)

一个绘本画家说:“书能医治人心灵的创伤,对人的外伤却毫无用处。”是的,有用的并不是书,而是自己的思考。

“静是什么,听到所有的声音,以为都是为自己发出的,然后淡下去,只听到属于自己要的声音。”看到这段,我尝试让自己刻意安静了一下,摒除电视剧声音,摒除外面的嘈杂,我想先要淡下去,听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其实,我想要的声音并没有出现,这世上哪来那么多自己“想要就要的东西”。

多听,多思,事情做之前,反身听自己多一些,事情做之后,反身问旁人再多一些。

不要一出口就是“不”字。

从“闭幕”处开始“微笑”——《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6)

“每一条街都有一种车开不到头的感觉”,这句话我真是感同身受。

有些时候,坐车就想一直坐下去,坐到地老天荒都可以。有些时候,开车就想一直开下去,开到世界尽头,也可以开成一个最大的圆圈。

或许,我想表达的就是“一直向前走,不停下”,如此而已。

7)

“你已经站在那里,风景变了,成为你惊恐的格式。”我已经惊恐了,对于我最熟悉的风景。

老屋被拆,母亲在地基上种下白菜。上次回去,母亲向我描绘了那畦白菜如何的茂盛。我却在脑海里使劲还原老屋。我无法想象,那些屋里种上白菜是什么样子。

虚无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恐惧。我这样的惊恐,恐怕就是我本身的样子。

8)

“我年轻时有点才华,但我把它放弃了。”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句子。

我篡改了一下:“我现在有点‘年轻’,但是我把它放弃了。”

不再年轻,就不再有选择的资本。有的,就只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大不了,多一些颜色,多一些味道罢了。

9)

“哪怕各种扑克脸谱,也有不同的版本。”好的,我不问版本,我只问牌面,我来问问你:

你愿意活成红心、方块、梅花、黑桃,还是活成鬼的模样?那你是大鬼还是小鬼?更或者,活成那张替用?而你又最想替换谁呢?

这些问题真是好问题。我就只能哑然失笑。

“一个人要清算自我有多难,总有人做这样的傻事。”用的是“清算”,不是“算计”。“清算”比“算计”心态正常很多倍,这样想着,心里可以有微笑,只是不表露在脸上。

明日,继续这样的“清算”,继续在“闭幕”里深沉地微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闭幕”处开始“微笑”——《哈扎拉尔的微笑》阅读感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