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一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则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及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这根。肾有两枚,故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出肾入肾是真诀。”
(介绍)以心行气在丹田的能量传簇就是河车运行,所以气沉丹田的实质就是河车运行,而不是简单地鼓涨丹田。气沉丹田是真气的能量传簇,不是外形动作。以心行气驱动先天一气(元气,即阴气)到命门,而上下贯通之力(后天习练之气,即阳气)也传簇到命门,阴阳二气合一为真气,真气经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向两仪带脉扩张,形成完整的河车运行(气沉丹田)。周身只有经过河车运行的能量翻转,才能够上拉脊柱三关,下吸涌泉,才能够把上下连成周身一体!
以上才是气沉丹田的作用,才是河车运行的作用,是太极拳关键之关键!切记,如果没有能量在命门、尾闾、会阴、丹田的翻转,就不能周身一体。能量翻转是为了上拉脊柱下吸涌泉!
“丹田气一分一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此段文字描述真气传簇之路径。大家千万不要强求,自然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即可,将来真气就会自然如此传簇。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此段文字,不是陈鑫先生故意隐瞒河车运行,而是“圆裆”无法完成河车运行也!河车运行只能在虚实之两仪的一侧生成,而双重是无法形成的!河车运行生成的另一个重要的能量传簇即为腰腹折叠,腰腹折叠的实质是身体一侧之膻中、丹田、带脉、天枢、肾盂组成的三角区域中生成上下前后左右的对拉拔长,犹如发动机的涡轮增压,驱动丹田里的真气上下传簇。
而陈式太极拳显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腹内无压,故只能用形体弥补。
自杨氏太极拳后,就放弃了大开大合的外形动作,而强调收身中定,而收身中定,就是在体内生成对拉拔长蓄积巨大能量,这绝不是陈式太极拳的大开大合能够做到的--------这就是陈式太极拳需要外形动作蓄发能量的原因,而其他太极拳蓄发能量只需收身中定即可。
河车运行由杨露禅先生所提,可见杨氏太极拳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太极拳是起源于杨氏太极拳的。
为了内家拳的发展,大家不可不明察于此也!
对于周身气出于肾这个说法,我持怀疑态度。
(原文)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隔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而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介绍)含胸拔背就是心胸开合,就是心胸部位随着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任督二脉之间的传簇而形成开合。能量下行时,心胸为开,左右随两腿分阴阳虚实,开始吸纳敌人之力;能量上行时为合,阴阳虚实相合,将吸纳之能量吐出。心胸及胳膊手是接敌的主要部位,心胸的能量开合控制胳膊手的能量开合,共同完成吞吐。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如果有意求气,就会导致气滞于胸腹之间的横膈膜处,一打拳就如针刺,久久不散。我师叔就曾经如此,所以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刻意求气,要平心静气,自然而然。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均为内里能量传簇使然,外形动作也要如此。挺胸塌背为一害,而肩肘不沉坠,则无法与内里合一。
(原文)“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軃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班。”
“肩顒、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曰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负不灵。故宜泛则逍,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下……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介绍)沉肩坠肘则可以令胳膊手与内里相合,肩肘张开则死,着力后不能运化。沉肩坠肘是三心归聚内拉的结果,不是故意下沉肩肘,故意下沉肩肘也是死的。
大家可以试验一下,假设是将肘抬起使胳膊抱圆于胸前,则胳膊受力后无法收身吸对手之力,而沉肩坠肘就可以应付自如,胳膊、肩膀受力后就可以自然收身化力吞吐。
(原文)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和动之。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介绍)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这不是太极拳故意这么规定的,而是由太极拳虚实转换发力决定的,虚实是在身体左右两边阴阳转换的,所以两手之力是与虚实转换紧密联系的。
太极拳周身整体有二个最主要的对拉拔长,一个是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对拉拔长,这个对拉拔长能够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另一个是内外的对拉拔长,即三心归聚与挺齐四梢的对拉拔长,这个横向的对拉拔长能够蓄发合一,即左蓄则右发,右蓄则左发。左右手各管半边就是由横向的对拉拔长决定的,即左右是一蓄一发的,即左右的技击应用、能量蓄发都是不同的,所以只能各管半边。
有人将“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视为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谬解也。
(原文)“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坤至柔,而动也刚。”“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产、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雇,……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介绍)刚柔也不是太极拳故意规定的,而是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本身就是柔的,习练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就是刚强之极。
太极之刚,是由柔习练出来的,与肌肉紧张发力的刚是不一样的。肌肉紧张发力的刚是肌肉的刚,太极拳的刚是能量周身传簇的刚,内里的刚。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大家将此句话与正在习练的太极拳比较一下,看看自己习练得对不对!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大家再比较一下这句话,看看能够做到不?做不到就还是肌肉紧张发力。
对于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而言,身体的同一个部位,如果用压缩旋转吞入对手劲力,就是柔劲;如果用上下贯通之力打击对手,就是刚劲。换句话说,身体的同一个部位,如果运行传簇的是下行能量就是柔劲,运行传簇上行能量就是刚劲。同理,身体左侧以压缩旋转蓄力,则为柔吞,同时身体右侧为刚吐,即身体左右两侧一柔一刚。所以,内家功夫的刚柔是变幻莫测的,全由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决定。这就是太极拳技击之妙处,刚柔互为阴阳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