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你或许知道,失智症(也称痴呆症、认知症)中最大的一个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症(不知道的同学点这里:失智症的分类),那么这个所谓的阿尔茨海默是什么意思?
百年前人类首次发现失智症时候发生了什么?这个病以前没有吗?为什么近年来人类才越来越多的提到这个病?
今天,小爱就带你回到人类与失智症相识的那个起点,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我把自己弄丢了”
在1901年11月初,德国法兰克福的精神病院收治了一名叫奥古斯特·德特尔Auguste·Deter的51岁女性患者。
配图仅为渲染气氛和故事无关
该妇女的症状为短期记忆力下降,失语,方向性差,有听觉幻觉,妄想偏执,初步诊断患有进展性的神经精神障碍。在当时的欧洲,对于这种疾病普遍给予的诊断是精神病,也因此被送到了这里。
不过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人类的医学并没有非常科学分类,很多现代我们会更加细分的如忧郁症、孤独症、自闭症等都可能被诊断为精神病收押。
实际上,当时有些国家的精神病院也充当了收押无业者、轻度罪犯等的场所。而很多精神病院中充斥着体罚、做工、饥饿、虐待。毕竟,哪怕距离此时30年后,在同一个国家,仍发生了纳粹认为精神病人是退化的劣等人类,而在精神病院进行了对病人的大批屠杀的悲剧。
18世纪欧洲很多精神病院都要求病人工作
收治这位病人的德国医生名叫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1864-1915)。这位医生确是那个时代少有非常尽职的,从这位女病人开始,就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了与她的多次交谈与情况。
而这段对白,在当时的人看来或许是诡异而恐怖的。
入院病历清楚地记载当时的对话如下:
患者无助地坐在病床上
阿尔茨海默医生问:‘你叫什么名字’?
女患者答:‘奥古斯特’。
医生又问:‘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女患者很困惑地答:‘奥古斯特,我想是吧’。(注意这里名字一样)
在这过程中,一个诡异的细节被阿尔茨海默医生认真地记录了下来:
女患者她反反复复地自言自语——“我把自己弄丢了”。
可怜的女人
如果故事发生的再早上二三百年,那么可怜的阿古斯特得到的待遇或许是被认为恶魔上身或是女巫的身份,直接被囚禁虐待致死或绑上火刑架。
不过好在已经是人类文明进步并能理解很多精神问题的二十世纪初,而非常幸运的她也遇到了一家相对比较负责的医院和医生。因此得到了持续的治疗和观察,当时的病情也被忠实记录下来。
阿尔茨海默医生
从这份百年前的记录上可以看出:
奥古斯特的情绪在抑郁和满足之间反复变化,记得自己的名字,但忘记自己是哪一年出生了,她清楚地知道有个女儿好几年前就在柏林结婚了,并住得离她很近。她不知道自己住得是什么医院,也不知道自己住了多久。
而对于身体的一般检查表明,这是健康良好的一个人,神经系统检查也表现出正常,除了一些轻微的异常。清醒时却很快变得语无伦次,有时是攻击性行为。
病例中还特别记录了患者经常出现焦虑,有时非常多疑。
未能找到奥古斯特的照片小编怀疑她并未留下,给大家找了一张同样1900年左右拍摄
当时欧洲女士的照片给大家联想下,有趣的是拍摄者也叫奥古斯特(August Sander,1876—1964)
奇怪的行为
奥古斯特的丈夫告诉医生:她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从没有任何严重的感染疾病。她从不喝酒,而且很勤劳,直到1901年秋天突然出现记忆衰退,并且经常撒谎以掩盖她的一些失忆行为。几个星期以后,她做饭也出现了困难,并且经常在住所附近漫无目的地徘徊。
在医院收录了改病理后,依然认真地对她的病情发展做了记录,使我们可以看到她之后的变化。
奥古斯特住院后开始藏匿各种物品,而且很快便进入到对她的丈夫都没有任何感觉的混乱状态。住院一年后,奥古斯特变得时常激动和焦虑。
她有时会晚上经常起床去扰乱其他患者。和她沟通也变得非常困难,阿尔茨海默在为奥古斯特听诊时她已变得很狂躁。她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泣,并几乎停止了进食。
奥古斯特的病在持续了5年后,于1906年4月因褥疮败血症死亡。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她同时还有中度脑积水、大脑萎缩、脑动脉硬化,双下肺肺炎、肾炎等并发症。阿尔茨海默得知奥古斯特的死讯后马上咨询了他以前的导师并得到了她的大脑。
因为内容比较恐怖以这张19世纪的亲人告别素描代替
阿尔茨海默的研究
那时,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与卡尔·蔡斯(Carl Zeiss)已将光学显微镜技术大大推进,而著名的神经病理学家弗朗茨·尼斯(Franz Nissl)所发明的尼氏染色法更为科学家们观察神经细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7世纪最早期的光学显微镜形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阿尔茨海默将这名患者的大脑固定、染色、切片,放在了显微镜下,对大脑的几个不同功能区进行显微分析。
他发现了大脑叶的明显萎缩,好几个大脑下部区域也存在明显的神经元缺失,并且神经元细胞里面出现了奇怪的纤维病变。并有许多类似球形斑块的生物沉积物遍布患者的大脑和大脑血管。
在严格的临床观察和病理观察的事实支持下,阿尔茨海默参加了1906年11月4日举办的“第37届德国西南部精神病学家会议”,向德国科学界提出了这个病例情况。在他陈述之后,当届会议主席特意腾出时间供提问。但听众反应非常冷淡,现场没有人提出任何问题或讨论。他失望的离开了蒂宾根会议。
为发现者命名
虽然阿尔茨海默的研究在会议现场并没有引起热烈反响,但很多学术界人士都逐渐注意到了他所说的病症,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了研究。
1910年克雷佩林Kraepelin在他的第八版精神病学中首次用发现者的名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描述了这种疾病,从此阿尔茨海默病就被一直沿用至今。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痴呆症或失智症就是在这基础上将很多其他类似会导致同样症状的疾病汇总的统称,而阿尔茨海默也成为了其中最著名一种的病名。
1915年12月阿尔茨海默因扁桃体炎引发的肾炎逝世,享年51岁。
为阿尔兹海默正名的埃米尔·克雷佩林和他的《神经病学》。
为什么以前没人发现?
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发现过这种疾病呢?
我们知道,人类的现代医学是最近200年左右才兴起的,更早的时候没有显微镜和其他工具的服务,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很久曾只停留在迷信层面。
而在1900年之前人类医学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对应一些感染、流行病、外科手术等更为紧要且容易观察的疾病上。
1918年西班牙流感袭击下的美国,社会当时更多关注的是这类流行病
另一方面,欧洲中世纪人类的寿命非常短,到19世纪中叶,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才刚刚超过40岁。
而随着最近两百年各种科技发明的涌现,人类寿命得到了大大提升,截止20世纪末,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
我们知道,阿尔茨海默症与年龄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往往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上才是高发,而之前受限于人类寿命和低下的卫生状况,该类病情可能数量很少,并未受到重视。
最近一百年有了什么进展?
那么,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人类在失智症上又取得了什么研究进展呢?
首先,我们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失智症不是自然发生的正常情况,而且已经证实了很多与它相关的因素,可以让我们主动预防。
另外,在失智症的治疗方面也总结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两种途径。各种对抗失智症的药物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研发。比如我们报道过的各种新闻。《失智症研究领域近期新闻》
在今天人类已经对失智症有了更多的了解
而对于在家能得到很好照顾的老人,西方国家目前主要倡导的是非药物的居家照顾干预。
当然,很多家属或对照顾好失智病人需要帮助,而一些专业的非药物疗护也是未经过专门培训的人难以完成的。
不过没关系,在国外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居家疗护机构,可以上门为失智症家庭提供多种的非药物干预活动。
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能提供类似服务的机构呢?
有的,关爱惟士啊!
2013年,拥有在英国服务16年经验(到今年已20年)的关爱惟士来到了中国,并专们为失智症家庭提供上门的疗护干预服务。
实际上,关爱惟士在为失智症老人做上门的干预疗护过程中,我们的服务对象不单是老人,还会拿大出量的时间与家属沟通,上门的服务的对象并不止针对老人,而是一种对于全家的帮助。
我们会尝试帮助家属找到家庭中亟需改变的地方,帮家属建立如何正确与老人沟通的方式,告诉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与老人互动及很好的照顾他们。
如果您觉得这些正是您的家庭需要的,如果您恰好又在北京,那么您就不可错我们三月的免费评估服务。
如果您恰好不在北京周边,没有关系,我们有一个超棒的免费微信课堂,那里已经有了700多名全国的失智症家属,每天会互相帮助,解决您的难题。